过年免不了走亲访友,团圆热闹之际,难免会遇到不懂分寸的大人,这让人感到很头疼。
大过年的,请你们这些大人啊,能不能有点分寸感,不要再对孩子做这5件事儿。
1.请不要逼孩子表演
过年了,亲朋好友家庭聚会正是晒娃的好时机,各种花式背古诗、唱歌、跳舞、弹琴……说是给孩子搭建展示的舞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实则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大部分孩子小时候都有过被上台表演的经历,大人强迫孩子展示一些优点和特长,如果孩子拒绝,往往被严厉的批评没出息、笨。
在大人的强迫和言语伤害面前,孩子的情绪辨别能力,安全意识,自我和主见被无情的剥夺。孩子的痛苦与嫌恶在心里交织,矛盾在心里翻滚。
即便孩子已经很反感并明确拒绝了,大人们还会使出红包、玩具等各种诱惑或是激将法的招数刺激孩子。
经过大人们的威逼利诱,孩子终于鼓足勇气表演了,大人们却心不在焉,喝酒的喝酒、刷手机的刷手机、聊天的聊天,根本不尊重孩子的表演。
其实,小孩子是有很强的表现欲的,他们愿意得到关注和认可,这是人的本性。
但是,他们不喜欢的,是为了满足大人莫名其妙的指定任务、又唱又跳、被众人“观赏”的感觉。
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说: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尊重,才是和孩子相处的正确模式。”
当孩子顺从大人,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表演后,在困惑和迎合中,就会越来越听话,直到失去自己。强迫孩子表演,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伤自尊的行为。
过年了,请做个懂事的大人:
如果有积极主动的孩子愿意表现自己,大人要认真观看,真诚赞美;
如果孩子不想表演,除了尊重孩子的意愿,我们还可以善加引导,然后和亲戚说:“孩子今天玩累了,改天再给大家表演。”
可以把家庭聚会办成联欢会的形式。与其让一个孩子正正经经地对着一群大人表演,不如男女老少齐上场,一起或轮流表演节目。
2.请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春节走亲访友,家里客来客往。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表现出有礼貌、大方,总会要求孩子学会分享。
他们会对孩子说:“别这么小气,你让给小朋友,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你是哥哥,妹妹小,你要让着妹妹,把你的玩具给妹妹玩一会。”然后还没等孩子同意,爸妈就把玩具给了别人。
其实,孩子是有“物权意识”的,知道“哪些玩具是我的,哪些是别人的。”
强迫孩子“分享”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物品丧失“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的罪恶感,还会让孩子潜移默化的认为“分享=不快乐”。
而这些缺点,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过年了,请做个有分寸感的大人:
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尊重孩子分享的意见。让孩子拥有对自己物品的控制权,尊重孩子的“财产”;
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也不要强迫他,只表达你期待分享的心情;
交换,帮助孩子感受分享的乐趣。一定要先跟孩子阐明交换的原则:要双方都同意才能交换,玩具交换玩过之后还可以换回来,但是要双方都同意,零食交换之后就属于对方了,不能再单方面的要回来;
作为父母,我们要坚决捍卫他的所有权,当别人要求他分享的时候,站出来保护他,该拒绝就拒绝,不要因为 “不好意思”,而让孩子用自己的快乐来买单。
3.请不要过分逗孩子
调查全国87%的人小时候都有被“逗”的经历。春节本来就是个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日子,还恳请亲戚朋友们不要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玩笑,而破坏了节日的氛围。
在这些不懂分寸的大人眼里,孩子就是一个高级玩具。更让人气愤的是,捉弄孩子的大人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别人指出来,他们还不以为然:开个玩笑什么关系?难得一次有什么要紧?
他们不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会反过来认为保护孩子的家长太较真太自以为是。
各种花式逗孩子当中,尤以引诱孩子抽烟喝酒、恐吓孩子、挑拨家庭关系、用金钱物质逗引的玩笑居多。
这些不经意的“玩笑”和捉弄,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对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的隐形伤害。
过年了,请做个有分寸感的大人:
①请不要对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简单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心理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恐惧害怕难过各种负面情绪迅速占领孩子的内心,甚至对妈妈产生愤怒的抵触情绪。
②请不要问孩子,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都是他最爱的人。就好像有人问你“妈妈和老婆掉水里,你救谁”一样,成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让一个孩子如何是好?
③请不要用红包或压岁钱逗他
大人特别喜欢看孩子表演,非得逼得孩子委屈大哭才肯给,有些甚至就是“空手套白狼”哄骗孩子。这已经算是一种戏弄了,根本没有尊重孩子!
④请不要诱骗孩子喝酒
逗小孩喝酒,看似儿戏,实则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孩子肝脏发育未成熟,解酒能力较差,饮酒可能会损伤肝,严重的还会影响脑部发育!
作为父母一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及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做,你会感到不舒服?”
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说“不”。父母要敢于替孩子说不,语气可以柔和,态度必须坚定。
4.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逢年过节,我们时常会看到来做客的亲戚总会不经意的对孩子说:“小男孩胆子这么小可不好。”“招呼也不打,你太没礼貌了。” “你好害羞呀”....
也有些家长聊起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是自豪地猛夸自己的孩子,而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小气、内向、害羞、依赖性强、懦弱、暴躁、不自信、做事磨蹭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大人随口说出的话,却在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贴标签效应”,“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孩子,不是商品,不需要用标签来定位,尤其是在团聚的时候。
给孩子贴上“胆小”“没礼貌”的标签,这些标签看上去像是玩笑,实则像重锤锤在孩子幼嫩的大脑里。
孩子很敏感,她会明白讨好大人带来的好处,等她学会处处献宝来寻求关注和关心时,到时候你会后悔莫及。
过年了,请做个有分寸感的大人:
比起说孩子“懒”,不如说“你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
比起说孩子“淘气”,不如说“你把沙子扬到别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对的”;
不仅是有负面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就事论事,积极的情况下也应该注意。比起说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你一直都这么棒”,不如说“你学会了滑滑板车,妈妈很为你高兴。”
5.请不要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
中国的家长们总是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以至于春节聚到一起时,见到别人家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也会不自觉的比较。
“他比你高嘛”,“她比你会唱歌”,“他的期末考试考得比你好”,“你怎么不去睡觉啊,你看你哥哥多听话!”“你也画画吧,你看妹妹画得多棒!”……
试问:为什么我就一定要比别人会唱歌?为什么别的孩子困了我就也得去睡觉?为什么妹妹爱画画我就也要拿彩笔跟她比赛?
试想如果孩子和你说:“叔叔,他们家的收入比你家多”“他们的房子比你家的大”等等,你会不会有种被冒犯和不爽的感觉?
中国社科院曾根据调研结果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其中整理出了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条内容,第二条就是: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
拿孩子作比较,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自卑,缺乏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样样不行。慢慢的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成绩和其他表现上也会变得更差。
过年了,请做个有分寸感的大人:
不要拿分数进行孩子间的比较,别老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儿;
不要用别人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这只会孩子感到自卑。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每个优点都闪着光芒,足以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孩子的父母也不要和来访的客人当孩子面谈论孩子的成绩。一旦有客人问起,家长可以机智幽默地挡回去,如:“这个我们也没被告知哈”,“ 这个是我们家的一级机密”......
作家周国平曾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一年一度团圆时,春节永远是全体中国人最温馨的节日,亲朋好友们与孩子亲密玩耍时更需要一定的分寸感。
大人要懂得守住自己言行的边界,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对于新年,我们的任务更多的应是传承,把我们从小认为美好的年味儿传递给孩子。让春节成为当下孩子们心中最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