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是北京趁早读书会的小读书会活动。10个左右的小伙伴儿,每个人带一本自己读过的书,和大家分享书内容,选择这本书的原因。这种小型活动特别有利于大家深度沟通和相互了解。
参加完活动觉得神清气爽,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顶着大太阳从北京大西边儿跑到大东边儿到底图什么?
突然想起来黄豆芽小姐前几日问我,我当初为什么参加读书会,又在团队坚持了那么久?
这个问题让我正儿八经地想了很久。
最初去读书会,正好是北趁的第二次活动,潇洒姐的《三观易碎》阅读交流会。大家因为读了同一本书,相信同一种价值,走到了一起。来过之后,发现这个群体真的是一群特别努力上进的人。而我那个时候,更多地是处于一种迷茫和质疑的阶段。能力匹配不了梦想,找了很久的原因,觉得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不够拼尽全力,这个组织的人给了我一个方向和一种激励,一个人努力无法坚持,一群人的坚持就容易很多。
打卡,早起,每晚三小时,基本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半年后,我做了北京趁早读书会的会长。那时候这个平台提供给了我大把的机会,可以让我链接到很多我喜欢的嘉宾。那些对我而言遥不可及的作家作者,我都通过这个平台邀请他们过来做分享嘉宾,并且慢慢成了朋友。
近距离接触到的嘉宾,给了我很多新的视野和观点,打开了我认知的一扇门。我也慢慢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成长。
因为团队的需要,我也开始接触新媒体,锻炼说和写,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第一次上台主持,到第一次在公众号写文,到第一次组织活动,一次次凯诺了我能力的边界,我好像也有一点点找到了自己真心感兴趣的东西。
一年后,我开始情绪出现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挫折,30年来建立的评价体系和价值观完全坍塌,开始有抑郁和焦躁的症状。那时候读书会给了我很强的精神支柱和认同感,大家给我的认可维系了我仅有的自尊和自信。
有半年多的周末,我都是在读书会的活动上度过的,有时候说话,有时候就是坐在人群的后面,不关注嘉宾讲什么,不关注别人想什么,仅仅是坐着干自己的事情,好像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让我的情绪好起来。
现在我依然坚守在读书会,是因为这个一个非常有效地接触不同的人的平台。世界上有这么多,却从没有两个完全从思想上相同的人。我更好奇,是什么样的因素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又是因为什么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成长。我在一次次活动中,去观察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内心,碰撞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我对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心存敬畏。
我也不知道还会在读书会坚持多久,只要我还有成长的空间,还能够不断的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到新的东西,还有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想我就会待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