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姑娘留言,让我出一个如何和陌生人说话的攻略,说自己也好想学习和陌生人说话的艺术,而且希望能达到那种「让人觉得你不是八卦探人隐私」而让别人敞开心扉谈她们的故事,因为是度假旅行中,所以我愿意写写看。
首先我得装逼一下,「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也就是说,这其中的任何字字句句,觉得有用就拿去,觉得无聊就不要理会就可以了,我向来不爱跟人解释,以前觉得这是自己在生活交际跟职场中的致命软肋,如今我已经接受这一点了。
我是一个失败的聊天者,从大部分人的评判标准上来说。
小的时候,我一直都是个乖乖女,其他的孩子出去打闹玩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在自己屋里做布娃娃手工制作以及一个人玩过家家了,因为父母都是在事业单位上班,那个年代里生产队很忙,我总是会被寄放在邻居家里,真的只是每天吃喝拉撒而且不吵不闹,然后晚上等爸妈把我接回家,所以我一直都是别人眼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文静有礼貌。
如果我说我五岁以前还不会说话,估计会被人打死,昨天我跟客栈里的麻衣姐姐聊天,告诉她这个事情,她简直不敢相信。
就这样,我开始上学,在班级里我是那种极其不爱张扬的孩子,所有的小朋友争着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参加活动,我就会在旁边静静的待着看着,然后有老师叫到我了,或者同学们喊我几次了,我才会慢慢的加入他们。
就这样,我的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就是这样过来的,高三那一年高考,班上所有同学每天到讲台排队问老师问题,我那一年里,也跟之前的十几年一样,从来没有主动举手提问,甚至班主任都慌了,说小令你哪里不懂的题型一定得跟老师请教啊,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我回答老师说,我不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更不是学霸型人物,黄冈启东的题目我看也不看,要是高考出了那样的题目我也就认了,至于简单的题型,多练几次就好了,别人问问题是因为整个学科的关键点没有串通复习好,他们只是因为陷于其中一个难点跳不出来了,其实无非就是那几个知识点,背熟了就好了的。
呃,从此以后,我发现班主任再也没找我谈过话了。
于是我考上了不好不坏的大学,这四年的日子里,我像很多其他的同学一样希望多参加社团提升自己的能力,可是我都一一被拒绝了,如今回想起来,也是因为我当时的自己的确没有表现出我很想要进这个社团的期待,不咸不淡的傻姑娘,他们又怎么会不去选择那些更活泼开朗的孩子呢?
就这样,我的大学四年里开始纠结,思考了很多人生问题,觉得自己不合群,别人不爱听我说话,我也不爱听别人说话,或许也是年轻吧,觉得自己总是唯一不同于这个世界的人儿,也是直到后来的自己才明白,当年那种自己的所谓天赋撑死不过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罢了。
我的专业是新闻学,因为我从小到大喜欢写东西,所以觉得自己应该合适这个专业,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第一步就错了,这个专业需要我学会跟别人打开话匣子,需要跟别人聊天,需要把别人的话引导到自己或者专业课老师已经拟定好的标题上,这对于我而言,得是多么恐慌的一件事情!
于是我开始在学校校园里跑各种活动采访稿子,然后慢慢在武汉的媒体跟记者老师跑新闻,接着是到北京的大媒体实习,这几年下来我的每一次采访提纲都准备得很认真,但是我慢慢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顺着采访提纲去走,后来媒体的记者老师告诉我,做这一行久了,其实跟工厂差不多,模板都是一样的,换一个人物跟切入点就好了,他还安慰我说不着急,熟练起来了基本就不需要准备提纲了。
就这样,我的实习记者生涯就截止在了大学毕业前夕,我到了深圳的一家传媒公司上班,做电影电视剧策划,一样需要笔头功夫,一样需要口头表达功夫,但是跟以前的状态很不一样了。
为什么不一样呢?
做电影策划,我们需要包装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你可以自圆其说有所看点,那么就可以被审核通过了,每个星期部门都会有一次分享会,或者是关于电影或者是关于读书会,我看着同事们熟练地用PPT表达对于自己爱好的一类电影的状态,我很是羡慕。
有个男生很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于是把他所有的电影都找了出来做分享,中间还穿插了无数尼古拉斯·凯奇跟其他女明星风流史的八卦新闻,我听得津津有味,那也是我至今为止都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分享会。
有个女生很喜欢暗黑系电影,那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种类型,要知道我看的都是那些中规中矩的电影或者书籍,可是那一次分享后我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个做分享的女生是个平时很安静少话的女生,可是当她对着自己的PPT各种手舞足蹈的演示电影中的一个个搞笑情节时,那是最最吸引我的一个画面,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观点,就是遇上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你的种种表现在别人眼里都是有光的。
事后我去找那个女同事聊天,才发现她也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但是她看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偏向古文风格的,她中文系出身,或许是个人的喜好加上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于是很多生涩偏门的观点在她的描述之下,我倒也有了蛮大的兴趣。
就这样,我一点点的观察着身边那些同事在做演示跟分享会上的表现,亦如十几年前的那个自己,在角落里安静的看着别的孩子举手发问积极表现,我就在心里给自己分析,这一个表达方式我也可以用,这个时事新闻切入点我也可以试试,这个幽默段子的梗我也能攒着。
就这样,我边看边学,即使在公司开大会的时候我依旧不是那个喜欢积极表现自己的主,但是我自己的脑海里时刻在飞速转着,把自己当下能领悟到的东西一点点记在心里。
进入职场第一年,公司搞了一个辩论会,因为是职场新人,理所当然「被报名」了,话说我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居然要去跟别人打辩论,要是以前的我绝对是一口拒绝,可是这是职场,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是一个菜鸟,我没有资格去跟领导提要求说我能不能不要参加。
果然,我一上场就慌了,别人大嗓门一开口,我整个人都被吓坏了,更别说反驳别人的观点了,我就那样站着,看对方辩友不停的论述观点,我身边的两个队友同样是职场新人,同样是不爱说话的人,这十分钟的辩论赛,是我人生中最最漫长的十分钟,我已经不愿意再去回忆再去形容这十分钟的心情了。
到了辩论赛第二个环节,需要每一队派出代表表演自己的论点,我的论点是「电视剧中插播广告是不应该的」,队友没有人愿意出来表演,又是摊上我,我于是站出来,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模仿电视里的各种广告,脑白金妇炎洁巧乐兹赶集网,我一一吐槽出来,下面的同事们都笑声不断。
表演完后,我全身都湿了,结果不出所料,我们这一队输了,但是当我走下辩论台的时候,好多同事跟领导都走到我身边,说我的表演很好做的很棒,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哪里还听得见这些?
说了这么多,貌似跟「如何跟陌生人开口勾搭」没有任何关系,这是真话,在职场的第一年,我战战兢兢,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怀疑,我这么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在职场上混得下去?
这一切的改变,基于我的两个同事YOYO跟KK,她俩都是漂亮型的女生,我跟她们之间的勾搭也是后来的故事了,我要说的部分是,YOYO跟KK两个人都是重度星座论者,我跟她们吃饭逛街甚至到公司楼下散步,她们都会一一跟我安利星座这件事情。
以前我是从来不信星座这件事情的,所以一开始对于她们的洗脑我很是反感,可是后来渐渐的,我发现身边同事的处事方式几乎也都是有星座分类可言的依据的,后来我自己开始去学习星座相关的种种,虽然至今不算很懂,但是我开始接受这个东西,就跟人以群分一样,星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数据分析加上分类后的效果呈现罢了。
真正的转折,是有一次YOYO给我发了一段视频,是白百合跟张嘉译主演的电视剧《浮沉》,电视剧里白百合跟自己的同事丽贝卡坐公交上班,丽贝卡对白百合说了一句,「你们摩羯一出生就十六岁了,太难沟通了!」那个下午我看到这一句话,心里的确是被重重的撞击了一下。
于是我回去查看星座一类的书,开始研究自己的星座摩羯,开始知道这个星座的人儿就是那种「外向的孤独患者」,比如说是人来疯,是聚会的焦点,是朋友圈的幽默大王,然而人群散去后又换了另外一面,又比如说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从小懂得很多道理也会多愁善感,比如说有时候神经有时候镇静,也会因为别人一句话伤心但不会被发现,还比如说会安慰很多人却没有人安慰自己,还有那种「有时候会笑的没心没肺有时候却很沉默」这一类的。
这些如今我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星座鸡汤分析,在那一年却重重的撞击到了我,因为这些一针见血的表述,我在大学里的纠结与思考,因为不爱跟别人沟通怀疑自己是不是内向过头的自卑,以及因为不善于争取而错失的很多机会,这些过去不自信的来源跟自我怀疑,如今在星座的描述面前,我突然感觉开始变得堂而皇之跟理所当然。
也许YOYO至今都不知道,她那一个QQ上无意识的举动,让我开始接触星座,后来开始接触性格分析,接触人格类型这样的相关知识跟观点,我慢慢从自我怀疑中脱离出来,然后我开始一点点的分析自己。
一是我开始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类性格的人,我时而内向时而开朗并不是我真的神经病,而是我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性格,我多愁善感并不代表我就是抑郁,我只是敏感细腻比别人多一些罢了。
二是我不再发生经常怀疑自己的状态了,因为我发现我开始遇上一些身边人,他们跟我的状态跟某些层面上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我们一样适合跟小范围的三五个人深入聊天,不适合大型公众场合那种眉飞色舞的侃侃而谈。
三是我开始把这些不好的缺点规避,比如说工作上团队建设的时候我会充当管家婆的角色,跟大家出去旅行游玩的时候我会负责打点细节安排好一切,比如说需要有出头人发言作总结的时候,我会建议性的推举那些活泼的同事或者朋友发言,他们本身就是人群中的积极分子,所以他们从来也不会拒绝,这样下来,我们彼此分工明确,我的心里也不再恐慌。
第四就是我开始琢磨着怎么发挥自己的优点,或者说是性格好的那部分了,这个分几点说:
A是我开始继续自己这些年写日记的习惯,但是不再是单纯的流水线记录生活,而是有针对性的确立一个主题,把今天的收获归类汇总出来,这也是我慢慢开始经营自己的博客,然后上知乎表达我的观点,然后开始原创码字做这个公众号的原因所在;
B是我开始学会辩论性的安慰自己的不足与缺失感,我最近的一份工作团队合作的一个同事是港大毕业的研究生,她跟我一样在武汉读本科,在学校里她是那种辩论会上的风云人物,要知道以前职场里遇上这样的同事我可能自卑的要死,可是遇上她以后,我开始渐渐学习她表达观点跟分析项目的逻辑能力,然后把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拿过来。
我至今不是个喜欢在工作会议上积极发言的人,但是我会适当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跟观点,另外我最最擅长的就是记录跟总结,很多同事开会不喜欢带笔记本,我却是连跟领导谈话都会找个本子的人,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很认真,而是我就需要随时记录别人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带给我的灵光一现的灵感;
C是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寻找那些跟我的性格有某一部分重合的人,在他们身上得到「原来我不是一个奇怪的人」的这种归属感,然后看看这一类人是怎么处理自己各个场合中的情绪状态的。
久而久之,我开始跟这一类人渐渐聊得很来,于是慢慢从同事进阶到很好的朋友关系,也是因为这样,以前我是一个孤独的人儿,如今在深圳也能有那么几个可以随时叫出来吃饭喝茶的朋友,即使没有别人的那种光彩的大圈子人脉关系,但是这三五个人对我的能量来源而言,已经足够了;
D是我开始用open的心态去处理事情,比如公司里有很活泼很拉风出彩的同事,每次看他们的各种表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嗤之以鼻,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人以群分的状态,我坐在角落里有我的天地,他们在欢乐的聊天中也有他们的天地,和而不同才是这个世界最最本源的状态。
呃,突然发现我居然能码出来这么哲学味道的观点了,不要拍我;
F是我依然是一个慢热的人,比如说这两天客栈认识的陌生人Honey小姐跟麻衣姐姐,一开始我都是每天在客栈的院子里听她们聊天各种欢乐,我始终没有靠近她们,直到客栈老板过来说这个Honey很会玩,就住在你隔壁,于是我们在阳台晾衣服的时候就聊上了。
我说我刚来到大理,什么也不会玩,而且我很喜欢吃小吃,于是Honey就说带我去玩,接下来几天跟她混吃混喝,她帮我拍美美的照片,一直到了第三天的那个夜里,我们淋了一场大雨飞奔在回客栈的路上,我在路上大喊说「这好像回到了我的小时候啊!」然后Honey马上就跟我说起了小时候的故事,于是她的故事就开始了。
麻衣姐姐我是到了第四天,我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摇椅上发呆,她过来玩弄桌子上的小雏菊,我说我很是喜欢这个花,小巧清香不起眼,但是却足够让我这样的人喜欢,这时候麻衣姐姐说起自己几年前第一次买小雏菊的场景,于是她的故事就开始了。
我不知道你有没发现,我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过后放开了自己的戒心,然后在一个适当的时候表达出我对某个环境某种东西某种回忆的喜爱,对,就是回忆这个词,我觉得所有人都是有共鸣的,于是有了这个切入点了,我才开始慢慢用自己内在擅长深入聊天的天赋或者长处,慢慢的把她们的故事引出来。
当然你要是仅仅觉得我只是发问,那就错了。
以前我去采访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很怕,自己一个稚嫩的没有积累的小屁孩,如何能够与那些有资历的人物平等对话,但是后来我就明白了,或许我跟他们在人生积累跟见识上是不对等的,但是在人格尊严上我们是对等的,这个时候,你只需要表现出自己的真诚与请教之心就好了。
Honey是个91年的孩子,她的年龄跟自己如今的积累很不相符,但是这也是我最最佩服她的地方,所以我跟她的话题会集中在年轻人的职场迷茫跟交朋友的逻辑上。
麻衣姐姐不一样,她足够的历练跟过往的沧桑是我所不能感同身受的,我跟她专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女性的事业,人格的独立,以及对于人性初心的探讨,以及要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期待的信仰,或许我说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人会觉得很虚,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有故事的人的时候,他们的经历跟例子配合上这些鸡汤句子,有时候甚至会让我感动到当下那一刻就很想哭出来。
继续说。
G一点就是,我开始渐渐远离那些跟我磁场不相符的人,然后定期清理朋友圈,集中精力去经营一段好的关系,比如说会定期跟闺蜜见面,跟死党同事聚餐,遇上她们生日的时候即使没有贵重礼物但是规划好那一天的主题也足够让她感动,比如说遇上一些年纪大的前辈会在节假日发一条原创的短信表达问候,有不懂的事情会罗列出清晰的疑问用来做请教,这些很小的细节看似很没有用,还有人说这得多辛苦多麻烦,但是你每天刷一遍朋友圈看无数的公众号就不是麻烦就不算浪费时间了么?
能量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每个人对生活中各个事项的重视程度跟优先排序不同,这也造就了每个人最后的终点不一样,我没有资格去判定哪种好哪种不好,我的观点是你可以为自己谋划更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就好比定很多「很作」的生活法则,早起一杯温开水,每天吃水果,没有时间运动在家做几个仰卧起坐也好,或者跟对味的朋友吃饭,不理那些负能量的人,发誓立志谁都会,但是做起来的人就少了,更何况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其实只需要21天就够了呢。
差不多说到这里了,我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述如何可以「让人觉得你不是八卦探人隐私」而让别人敞开心扉,但是我还是要矫情的说一句,你有没有坦诚真心,别人也是能感知得出来的,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她们不见得就比你傻,即使我这样一个学新闻出身知道该如何引导别人的姑娘而言,在一场对话里,让你自己舒服,然后让别人舒服,这才是最最合适的武林秘籍。
当然这句话反过来我是不同意的,先让别人舒服而不管自己,那么即使你听到了无数的故事,你也没有办法感动自己,更何况是花费自己三五个小时的时间一点点码出来呢?
差不多说到这儿了,可能这几千字对后台留言的那个姑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最最真实的感悟,我不能为了取悦别人给出很犀利很精准的答案,我只能期待着有人读得懂我要表达的是什么,哪怕只有一个赞同的声音,也就够了。
世界这么大,为遇上同类人欢喜一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