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之鬼”、“安全之兽”易见,而“安全之魔”却是隐蔽得好、潜伏得深,有时候还会有一副“好面具”,让人觉得是“安全之友”。与这个“魔”有关的一个成语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少人都用错而不自知,以为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免心里想得积极了,以为道总高于魔。而古人创此一语,实际却是表示这个“魔”的可怕。
如今的安全生产工作,对于一望而知、一照面就避无可避的“鬼”与“兽”之类,办法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工厂设备固陋,安全投入在其建厂之始、设计、运作的全过程就是“付之阙如”,并以此为赚钱之道的,出路已越来越窄;企业负责人本身就是愚昧无知,不拿自己生命当正经,一旦发生事故自己也在“报销”之列的,几乎已经不具备经济活动的“及格线”了。此外,安全章程的不规整、安全设施的不齐全、员工安全培训的不到位,都有专项的监管与之一一对应。
今后的安全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新境界,就是要重点对付那个似有还无、似友实敌、“满脸堆笑”、后果可怕的那个“安全之魔”。这里的四句话,不知道能否把这个“魔”的模样,略略描述出个十分之一。
第一句话就是“自说自话”。它有一套头尾相连、环环相扣、自成体系的“逻辑系统”,在不出事故之前,你看着它是句句在理,头头是道,甚至毫无“破绽”。但是,它可怕就可怕在“自说自话”,处于“自语境”的封闭系统中,围在自设的“安全岛”中,与“岛”外不通气、没比较,更谈不上辩驳。比如,某处因为操作中的动火环节发生过事故,于是就撤出动火环节,并严防动火因素进入,可以形成一个十分严密的操作规程,环环衔接,看上去“十分合乎逻辑”。但是只要稍稍把它的“闭环”打开一个小口子,问一句“动火并非唯一的致火因素,其它的火灾隐患,是否就一防百防了呢”,估计这个逻辑完美的“自说自话”就不那么完美了。再比如,过去搞大型活动安全压力大,那就不搞活动,便迅速形成一个“自语境”:没活动,人就不会来,没人,就能开放安全禁令。逻辑上也很“完美”,但是禁不起“万一人多了呢”的拷问。
第二句话就是“自娱自乐”。正因为“自说自话”中有“自逻辑”、“自语境”,一旦“陶醉”了,往往就会自鸣得意,自娱自乐。有时我们翻阅一下不少单位精心编制的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常常会感受到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这一股“自娱自乐”的“欢快热情”。章节分一、二、三、四;每一章节中还有“细密”的小节;小节下面还有“小小节”。在这样“自娱自乐”的气氛中,这一本应急预案真有点像是安全的“万宝全书”。但是万宝全书永远会“缺只角”,这个角就是“实事求是”中的“实”字和“是”字。
第三句话就是“自欺欺人”。只有少数理智、清醒的人,才会对太过完美的东西保持警觉,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完美的东西总是好的”。而且,完美的东西有一个特性,就是会进入完美的“自循环”,完美成为一个“不可触碰的东西”。而不可触碰、不可质疑的东西,永远是最可怕的,有很强的杀伤力。一旦进入完美的“自循环”,再完美的东西也失去了弹性和生命力,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时候除了自欺与欺人,还有其它路可走吗?中国哲学真是博大精深,中国人一向对极致的东西十分反感,因为极致就是变质,就是虚假。
最后一句话就必然是,“自作自受”。自逻辑、自语境、自循环,不论你力量如何强大,不论你的“闭环”功能如何完善,结果总是只有一个,就是被打破。一旦自我封闭的系统被打破了,外界的“新鲜空气”进来了,实际情况的“生命力”注入了,有了比较,有了辨别,直到有了验证,一向“完美”的东西马上就会不攻自破,显得是那样的千疮百孔,那样的破烂不堪。再正确、再完美的东西,只有在不断被质疑、被验证的情况下,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完美,别无它途,否则只能自作自受。这就是那个“魔”字,能不慎耶?
(发表于“安全时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