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计划就《丧家狗》写一篇读书笔记,不过没什么好多说的,就写在这篇的前面吧。前天读完了《丧家狗——我读论语》。正如之前李零所说的,《论语》不过是一部格言集而已。其中就连孔老夫子的“斯人也还有斯疾也?”(这种个人怎么会得这种疾病?)都进了《论语》,所以《论语》中充斥了大量无意义的句子,没什么好深究的。要说最喜欢的那句格言,则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我的理解,教课的老师属于知之者”,而带着功利想法去学习的人属于“好之者”,本身就感觉学习很开心的人属于“乐之者”。就阅读来说,我自诩为“乐之者”吧。至此,《丧家狗》就写到这里。
昨天也读完了一本书,叫做《断舍离》。这本书其实我之前根据古典专栏的介绍写过一篇演讲稿,为了参加樊登读书会的演讲活动,不过好像没有入选。而近期我又碰到了一个决择,所以拿出来这本书读一下。因为报考了CPA,同时又想读书加写笔记,所以每天的时间真是不够用,希望整理一下自己的时间。同样的问题不久前考司法考也遇到过,那时我是放弃了读书专心考司考的。
在我心里,“断舍离”是一种给生活做减法的艺术。一个人的家只有那么大,而一个人的时间只有这么多。基于现在社会的情况,每天都有无数的物件通过商家的手段尽量往你家挤,同样有又无数的媒体信息消耗你的大量注意力和时间。稍不注意,我们就如同柳宗元写的《蝜蝂传》中的“善负小虫”,自己把自己压的喘不过气来。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家里的环境,其实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所以之前看文章有说,有的老板选拔下属时,会去下属的家里走动一下,看一下他家里的环境。家中杂乱的环境,其实多少也反应出一个人内心的混乱。 比如对于现实的逃避,对于过去的执着,对于未来的担忧。不过正如一些瑜伽或者禅修的方法一样,从“相”着手,反而一样可以影响自己的内心。好比整天让自己咧开嘴笑,心情真的会好起来。或者和人交谈时多点头,可以减少人际摩擦。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就是这种方法,通过收拾东西,来整顿自己的内心。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而离,则是一种自在的状态。断舍离和所谓收纳术的区别,在于前者做的事“减”,而后者是一种排列组合。东西要是只进不出的话,就如同人的便秘一样,到了一定程度,再怎么整理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空间满了。而且用收纳术把东西塞得满满的,其实每次取东西都是一种灾难。断舍离的做法,类似于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吧。
而断舍离的方法,第一步是物品是否有用。当然了,很多人说过,我就是扔不掉/要买东西啊。这可能是由于主语搞错了,并没有分清什么是重要的。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东西还能用,所以它很必要。”“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两者的区别是,一个主语是“东西”一个主语是“我”。世上重要的东西其实很多,但是你并没有无限大的房子啊。换一个角度看,一个被动的思维方式就成了主动的思维方式。一般当你说“可惜”的时候,本身就是对物品对自己有用的否定,阻碍你处理掉他的是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因为一样东西打折太多想要买一样是这个道理。
而第二步则是,物品是否当下有用。这里,山下英子引用了20/80法则。所有东西中,只有20%是常用的。大多数物品你要用到,但是就算没有也不会太伤脑筋。这并不是说夏天要把冬天的东西扔掉。举个例子,有的家庭会收藏一些“客人专用”的杯具。不过其实来访客人并没有想要用“客人专用的特别好的东西”,所以不留也罢。所以,留下生活的必需品就好了。这代表着一种高效率的生活习惯。这里我想扩展一下,现在很多企业的产品策略也是如此,几年前去西贝餐厅的时候,还是厚厚的一本菜单。如今再去已经变成了一页菜单了,不过我发现,我想吃的菜都在上面。西贝就通过了断舍离进行了效率的提升。有趣的是,山下英子演讲时问“有了或许很方便,但是即使没有也不会很伤脑筋的东西。”是什么时?有一个四十岁的女士居然反应出来是“男人”。
最后一步是,这个东西虽然我要用,我当下有用,不过是否于我合适。你要找出最符合自己生活特质的物品,将东西简化。就如同交朋友一样,其实真正的挚友两三人足矣,一般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达到这个层次,其实就不只是对物品的筛选了,而是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人生进行筛选了。我们的欲望总是很多,不做到看清自己内心的话,是无法根据自己的特质来塑造空间的。就比如我个人家中的口琴代表着我学音乐的美好愿望,但是我想明白我五年甚至十年内是不会有精力学口琴的。口琴于我只是一件装饰品而已。如果把口琴处理掉,看到口琴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学音乐的杂念干扰我目前的目标。你可能要说把口琴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如果都把东西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家里总有一天会杂乱依旧,这是逃避现实啊。
虽然我对心理学治疗持怀疑态度,不过用武志红的说法,一个人的家就是一个人的能量场。而用山下英子的说法,家里每一个小小杂乱都会给你带来轻微的压力。这些压力集合起来,长久以往足以给生活带来影响。而断舍离就是把家里的每一个物件都变成你的战友。每一个物件都赋予“这是我选择”的主动感觉,家就成“自在”的领域。令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轻松,这才是家的本来用处。而不是住所,或者仓库,更甚者——垃圾场。
这我是可以理解的,就这半年减了45斤来看。我一开始因为“这是好吃的”什么都往嘴里塞结果成了一个210斤的大胖子。到现在我吃东西是因为“我要健康”,找到主动权,反而控制了食欲。虽然每顿饭少吃了很多,但是现在吃饭香的很。而自律的生活给我带来了成就感,自信也提高了。因为我能控制我自己的食欲。而断舍离的做法,让人觉得虽然生活上很多事是我无法控制的,但是我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空间。从小的习惯养成,进而改变精神面貌,也是有可能的。
山下英子还列举了一些断舍离的技巧,不过这和收纳术没有关系。可以说是一些其他事情通用的规则了,我举几个例子,首先是仪式感,扔用完的东西的时候要说“谢谢”,扔没用完的东西时要说“对不起”,把东西送人的时候要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再加上一句“如果你不需要了的话,请别想太多,就把它扔了或者再送人吧。”典型的日本人做事方式。然后是通过金字塔原理对物品的分类。最后是七五一法则,比如靠不见的地方放东西不能超过七成,否则翻起来不顺畅。看得见的地方只放五成。而装饰物的架子只放一成,来凸显空间的美。
以上就是我想记录的,书中还有很多案例,不少案例正是现在我正在陷入的境地,我想不少人也是这样的吧。比如英语教材、折扣陷阱之类,案例就不记录了,太长。断舍离差不多也算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禅修方法,往往小的生活习惯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混沌心灵,在过程中会让人思考物品与自我的关系,让人掌握自己的生活。山下英子除了《断舍离》还有《断舍离:心灵篇》《断舍离:职场篇》《断舍离:女性篇》《自在力》。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既然你可以分配空间,同样也可以分配时间,分配工作任务等等,一以贯之的,是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