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人见人爱,颜值不低人们最起码是不反感的。
但长相如果太“骨骼惊奇”,就另当别论了。
马云当年参加了某投资人组织的德扑活动,在投资人们玩得尽兴之时,精明的马云趁势向众人兜售自己的项目。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投资人们一转兴奋的神态开始表情严肃的审视他,犀利的问题像利剑一样向马云抛去,而得到“马氏”招牌式的回答后,众人得出了一个共识:这个哥们是搞传销的。
马云其实也无奈,他说话的风格向来如此,长相也是上天所赐无法改变。甚至最不济的时候他曾打算卖掉公司,在寻求新浪COO职位未果后,不得已只好坚持阿里巴巴。
外星人的面容着实让他吃过不少亏。
相对于马云,似乎美女创业者就好运的多。在男性为主的早期投资行业,一抹春色能快速的将投资人从沉闷的理性思考中解脱出来。面对马云式创业者,他们的心态往往是“他为什么不行”,但到了美女这里就瞬间转换成了“她为什么可以投”。
有罪假设和无罪假设转换的快速而毫无违和感。
看客们也不例外,沿袭被多年娱乐节目熏陶养成的审美思维,对各类美女创业很是买账,第一思维是“这妞长得怎么样”而不是“这项目靠不靠谱”。
所有这一切自然逃不过犀利敏感的媒体,而记者编辑们的智商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在沙龙活动、项目路演、创业大赛上不找点90后美女,就显得多少对不起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了。
那些年他们把马佳佳捧上手心,又踩到谷底;那些年他们把王凯歆推到风口,又推下山崖;那些年他们对空空狐百加推崇,而又对周亚辉和余晓丹的撕逼乐此不疲。一切的一切,赚走了所有眼球,而又不留下一片云彩。
没有人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而其中苦楚却由美女们风险自担。
有时真想对她们说“创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但往往并没有而人对她们进行风险提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消费者,对美女创业系列剧免费观影,从不买单。
美女们好像也很入戏,甚至认为这么做没什么不好,本来就是想出名嘛,怎么出名不是出。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若是问到对于潜规则这件事怎么看,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一些一些,但心里的答案未必就不是“有规则总比没规则好”。
是否还记得那个叫马佳佳的人?她不做泡否以后怎么样了?
是否还有人关注余晓丹?她的病情怎么样了?
是否还有人关心王凯歆,她还在做电商吗?
也许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记得,但对于她们的印象可能永远的被大多数人打上了标签。人们通过那一两篇所谓的爆文了解过她们,茶余饭后她们可能还是人们的谈资,但这个标签一经打上便难以消除。
她们自己可能也不太在乎这些。
如果1998年的小女生可以,那么00后为什么不可以。如果不用参加中国好声音、不用拍电影就可以走红,那么去创业是不是可以更容易进军影视娱乐圈?
小美女们看过了繁华,却无一例外选择了接受现实。她们得到了可以得到的东西,而还没得到的人开始趋之若鹜。一个循环就这样光怪陆离的产生了。
在这个Game中,她们的走红竟然成为了一种成功模式,而她们自己则变成为了这个“众筹项目”的“高频”需求品。无论是2B还是2C显然都无懈可击,这个模式本神也有着所有投资行业人最期待的要素:可拓展、可复制、稀缺性,而盈利却往往和她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会说,各取所需有何不可。
当然。
但我们无一例外的看到的现实是:拖欠工资、丧失信誉、挪用公款和夸张的卖弄。不知道这些企业的员工作何感想,不知道投资基金的LP作何感想,不知道美女们的父母作何感想,不知道看到这些一朝乍富而又蠢蠢欲动的女生周围的朋友们作何感想。
也许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那都是别人家的事,因为那都可以用“关我啥事”和“关你鸟事”两个简单逻辑解释。的确,这不关任何人的鸟事,我们所有的贡献可能仅仅一种参与感,可能仅仅是一篇文字的1个阅读量、1个评论、或者1个赞。
也许真的不关任何人鸟事,但实际上难以扼杀我们内心对于她们的羡慕和嫉妒。
也许真的不关任何人鸟事,但无法掩藏我们“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楼塌了”的了快慰。
也许真的不关任何人鸟事,但难以阻挡后来者的“青出于蓝”。
我们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或许也根本无心改变。我们也许早就腻味了“人咬狗”反而更盼望着有更多“狗咬人”的精彩上演。
我们是那么无聊,又同时有那么多狗屁逻辑完成道德闭环。
也许在盛夏里当我们辛辛苦苦挤着地铁时,当我们面对朋友各自划着手机时,通知栏会弹出某某90后美女三个月花光2000万的即时消息。
那时我们会对身边另一个也划着手机的朋友讲:你看,这个傻X。
而朋友转身答道:我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