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五,可外面竟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现象是我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碰见,南方的同学不要说我大惊小怪,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这个时候的正常温度是低于零下10度。这不合时节的“春雨”不仅带来些许兴奋,也带来淡淡的愁绪……我有很多感慨,可挑一个记录似乎又不能成文,遂逐一记录。
1. 找一个怎样的男朋友
作为27岁的大龄剩女,逢年过节遇到亲朋必然会听到这样几句话:“有对象了没” “该谈了” “再不抓紧就没好的了”……27是亲戚们口中的年龄,他们总是要强调找对象的紧迫性,其实上个月刚刚过完25岁生日。单身很久,面对生活,确实有些疲惫,也很想找个胸膛依靠,可这样一个合适的人出现的概率并不高。找一个怎样的男朋友?坦白的讲,我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身边的人总是会说“你眼光别太高了”,其实我连明确的标准都没有,又哪里来的眼光高。最近我也反思过是不是自己眼光真的太高了。我发现我没有明确的“是”择友标准,反而有很多“否”择友标准,应该很多人和我一样吧。我总是会因为一个人存在我“不能忍受”的缺点而从候选名单上排除,比如“太小气”,“爱装B”,“太邋遢”……仔细想一想,除了缺点这些人似乎也没有特别的闪光点被我记住。归根结底,对一个人不欣赏不来电,所以那些缺点就变成了不能忍受。对于我这样一个精神大于物质的人来说,没有爱无法将就,而爱上的原因就是“努力上进”“有责任心”“人品好”等闪光点吧。人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不是几个量化的标准就能确定要不要结为伴侣。我总觉得,相处之后的感觉胜过所有刻板条件。为爱的人,我愿意付出;对不爱的人,我不能将就。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之前听#十点读书#BOBO读的方文山写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偏差,“而我在等你”等得不是已知的“你”,而是未知的“你”。
2. 做一个怎样的女朋友
今天看《爱情保卫战》,里面一对情侣是女生黏男生太紧,男生无法忍受。涂磊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恋人间的相处模式应该是人格上独立,感情上依赖。高中时候学习《致橡树》,至今不能忘怀的一句就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认为的爱情应该就是两个人彼此独立,有各自的追求和梦想,且两个人相互依赖,给对方温暖和力量。太粘人的女人让人烦,太独立的女人也让人烦。在没有遇到可以让我依偎的人之前,我仍旧选择独立,哪怕看起来“太独立”。愿有这样一个人,能看穿我所有的逞强,坚定的站在我身旁。
3. 陪男友回家过年,看到第一顿饭后悔
这个话题热了好几天了,坦白的讲,在我看到那张年夜饭的图片时,我是理解这个女生的,虽然她爆料到网上的行为我不认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那张图片还是有食欲的,至少我没有。但如果我是这个女生,而且我真的爱这个男人,我一定会高高兴兴吃完这顿饭,在他家好好过年,让他爸妈开心。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不过是几天几顿饭而已,怎么就演不下去呢,唯一的理由就是没有那么爱,所以不能忍受。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愿意为深爱的人将就。如果真的爱,一定是多一份理解,如果不够爱,什么都能成为挑剔的理由。
本来想写的话很多,可到现在却没了。。。不早了,睡。
PS.今天微博一个话题是沈氏夫夫宣布结婚,这两个帅哥结婚,有种将小说情节演绎到现实世界里的赶脚,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