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介平民,我们很少有机会读到真正的古籍。我们平常看到的“古籍”,都是经过现代的九流之外的文人整理的,加了现代的注释及译文的。我们在读这些“古籍”的时候,都是按照“专家”们的注释和翻译去理解,而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探讨。于是“专家”们的“研究”便以讹传讹地广为流传,至令世人皆执之以为至理。
我有一本现代版的《苏东坡全集》,很久没读了。今天偶然翻出来,读了一篇《凌虚台记》。其中有一句“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看篇末“相寻”的注释是“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我对这样的解释不以为然,于是便上百度查《凌虚台记》,不料百度上居然也是这样的解释。唉!真不知百度上的字条是哪个“专家”编的。
为什么说“专家”的解释是错的?许慎同志说“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说通假字是某个意义有音无字,便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些“专家”大概便是因了“现代汉语”中“循”字与“寻”字同音,便想当然地以为“寻”是“循”字的通假。但是,苏东坡同志说的并不是“现代汉语”,苏东坡那个时代“循”字和“寻”字并不是同音字,这可以从古代的字书中知道。在《唐韵》中,循,详伦切。寻,徐林切。在《平水韵》中,循入真韵。寻入侵韵。这两个字连邻韵都不是,又何来同音?所以“专家”说的“寻,通循”是错的。查《康熙字典》有“寻,仍也,续也。”可见“相寻”的意思是相继、相续,接连不断。
“专家”们除了错误的注解,还有一些不完整的注解。比如《诗经》中“之子于归”的注解就很不完整。现代版的《诗经》对“之子于归”的解释统统是“这个姑娘出嫁了”。这样的解释虽然不错,但并不完整,它总是让人一知半解的。人们都知道“于归”是指出嫁,但不知道“于归”为什么是指出嫁。
在《诗经》中,类似于“之子于归”的短语还有很多,比如“燕燕于飞”、“凤凰于飞”。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于”字在这些短语中,只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之子于归”实际就是“之子归”。《说文》曰,归,还也,入也。用现代的话说,意思就是:归就是回家。所以“之子于归”的意思就是:这个姑娘回家了。又因为古代的人认为,对于女子来说,她的父家并不是她的家,夫家才是她的家。于是由这个意思便引伸出了女子回家就是出嫁的意思。这个意思从“嫁”字也可以看得出来,“嫁”字是一个女字加一个家字,就是女子有了家,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
现代版的“古籍”,像这样错误或者不完整的注解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古籍”的时候,不要单单看“专家”的注解。要多方考证,才能真正理解原文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