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偏食。本来那会儿凭票供应的肉就不多,还偏偏矫情,吃肉沾一点肥的就不吃。但是,却觉得猪油拌饭是人间美味。这该是特定的年代,特有的记忆吧。
赶上感冒发烧之类的不爱吃饭,母亲会允许我们吃碗猪油拌饭。那是那会儿孩子们最喜吃的一道快餐。
谁也都知道,那会儿东西少得可怜,猪油拌饭被我夸的花儿似的,该说啥呢?说是猪油那会儿的幸运吧。因为现在孩子们早已不必吃猪油拌饭解馋了。猪油拌饭应运而生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也早已在越来越好的现今生活里消失,成了六七十年代人特有的记忆。
筷子轻轻伸到盛有洁白而细腻的猪油的碗里,挑那么一小疙瘩,大约小指肚大小,抹到碗里的饭上,再放一小勺酱油搅拌好,那会儿的感觉是真香!转眼就会吃个精光。当时没有快餐这个词儿,现在想来,两样辅料放碗里就那么一搅拌就得嘞,还转眼就吃个精光,做的快吃的也快,可谓那会儿的居家必备之快餐了!
那碗洁白细腻的猪油的副产品,叫“油滋啦”。小时候的我,看到母亲买回来猪肉或是板油后,就会悄悄地看着母亲什么时候在锅里焅油。谁找我出去玩儿都不会出去了。母亲会说:“唉,我怎么就养了这么个馋丫头!”
母亲焅油讲究锅里先放些清水,再把肥肉切成扁块放进锅里。先是稳火慢煮,渐渐地水汽没了,油清亮了,肥肉块也浓缩成了“油滋啦”的雏形——一块块微微开始泛黄,不再白嫩油腻而是有了骨感。母亲就开始把油舀出来,放进油罐里。放不下了,就放一个碗里,我们拌饭的那碗油,就是这道工序的产物。锅里的再小火慢慢焅,母亲还会不时地用勺子轻轻压一压挤一挤,之后就把黄澄澄、金灿灿的骨感十足的“油滋啦”盛出,锅里的油就直接炖酸菜了。刚出锅的“油滋啦”蘸酱油吃,脆香无比,满口生津。那是当时极受孩子们追捧的“油炸食品”了。
一次与我家先生去附近的一个县城办事,中午吃饭进了一家饭店。点菜时看到一道菜叫“炸肥瘦儿”。
便好奇地指着问:“老板,这个是什么菜?”
“这个呀,这可是我们这儿的招牌菜,就是油炸五花肉,很好吃的。”老板兴致勃勃地说着。
“好,来一盘吧。”我家先生说。
不久,一盘类似小时候吃的“油滋啦”的“炸肥瘦儿”上桌了。
没有“油滋啦”那般金黄,因为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炸出来的。配着一小蝶蒜酱,一小蝶椒盐,随个人喜好,蘸着吃。
还不错,挺好吃。有些儿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