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谈过蓬帕杜侯爵夫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为洛可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赞助了同时代大量文人、艺术家、音乐家,极大地推动了时尚、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还热爱读书,是一位内外兼修的有思想的女性。
在她资助的众多艺术家之中,有这样一位,堪称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巨匠。他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将贵族气质和古希腊神话故事融为一体;利用繁复的装饰手法,使画作呈现出一种洛可可式的华贵风格,画上满是女性喜爱的颜色、蕾丝、玫瑰花等元素。他的作品大多是银色的调子,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似真似幻,让高不可攀的神拥有了烟火气息。
他就是弗朗索瓦·布歇。
01
崭露锋芒
说到洛可可风格的画家,有这样三位十分具有代表性,他们分别是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
从上至下依序为华托《舟发西苔岛》、布歇《戴安娜的休息》、弗拉戈纳尔《秋千》
布歇非常崇拜华托,他曾经把华托的素描刻成版画,出版了《千姿百态》画册。
我们或许会好奇,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尼古拉是画师兼装饰家。自打14岁起,他就在父亲的工作室里学习了。他是一个极其早熟的人,二十岁时就获得了美术院展览会的一等奖,开始崭露锋芒。他短时间师从于F·勒穆瓦纳,但他显然不满足于在巴黎学画。于是在24岁时,他决定去罗马,向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学习。
但是到了那里,他却感受到了失望。他狂称:“米开朗基罗奇形怪状,拉斐尔死死板板,卡拉瓦乔漆黑一团。”或许和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有关,他只对17世纪牧歌情调的艺术感兴趣。
02
回到巴黎
4年后,他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巴黎,满载着自信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回到巴黎后,他声誉大振,以至受到贵族沙龙的接待。沙龙是有名的学者、政治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等人聚会的场所,布歇就开始结识了各方面的人士。
他既画歌剧院的布景,也画壁挂织物图样。
作为历史画家,他终于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的认可。皇家美术学院是当时法国最高等级的艺术殿堂,每位加入者都要提供一幅画接受考核,通过者才可成为院士。
1734年,他成为了皇家美术学院的正式院士。那年他仅仅31岁,可见他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
03
辉煌人生
1735年,也就是他成为院士的次年,他首次从皇室获得订单——为凡尔赛宫的“王妃大厅”创作天顶画。众所周知,凡尔赛宫堪称一座艺术宝库,全法国最顶尖的艺术家纷纷为其献上自己最卓越的作品,天顶画、瓷器、家具、室内装饰……众多艺术瑰宝聚合在一起,形成无比震撼的场景。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对他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成长环境。2年后,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正教授。
接下来有一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748年,也就是他45岁那年,他与蓬巴杜夫人开始了密切交往,蓬巴杜夫人成为他最有力的资助者。自此,这两位对洛可可风格有着深刻理解的人相遇了,他们从男女的不同角度诠释着洛可可,用不同方式表现着洛可可。对布歇而言,他创作了大量肖像,这其中要属为蓬帕杜夫人绘制的最为经典,画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表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精致,还带着一种朦胧的仙气,那画中人宛若仙子一般,超脱了凡世。
而蓬帕杜夫人呢,她喜爱玫瑰的淡粉色和薄荷色。她会用玫瑰色的腮红在脸颊上做点缀,涂上玫瑰色的口红,穿上一袭典雅的长裙,裙子上绣满了淡粉色玫瑰花。最后,再喷上自制的香水,一位优雅高贵的女性自此诞生。
布歇还为她设计女服和装饰品,布歇设计的图案成为当时出入宫廷的贵妇人们所效法的榜样,毕竟蓬帕杜夫人可是当时的时尚先锋呢。
在这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布歇的创作灵感到达了高峰。他为大量王公贵族绘制的装饰画,多取材自古希腊神话。他不厌其烦地用画笔去描绘战神马尔斯与爱神维纳斯调情,赫拉克勒斯与翁法勒的拥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妆之类的题材。
1755年,52岁的他被任命为戈布兰壁毯工厂监督。
1765年,布歇被任命为国王的首席画家,同时被推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由此可见他当时的成就是辉煌而难以企及的。
04
中国迷
“中国迷”一词指的不仅仅是布歇,还有在18世纪欧洲社会痴迷于中国风的人们。当时东印度公司有着频繁的商务活动,该公司把丰富的商品从东方带到了欧洲,人们在巴黎可以轻易买到中国的物品。
布歇为了迎合这种近乎疯狂的需求,绘制了一些油画,如《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园林》和《中国集市》。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等,画中的人物装束像是清朝之前的汉式装束,与当时的清朝满式装束离得比较远。贵族们争相收购这些画,买不到的,便把那些以这四幅画为蓝本、用毛和丝编织的挂毯抢购一空。
比如这一幅《中国园林》,就是1740年布歇为中国设计的壁毯图样,一共有10幅。
本文素材、文字部分来自网络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号“Alice的创意空间”,感受绚烂多姿的洛可可文化。如果你也喜爱西洋古典文化,关注公众号,还可查看个人WX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