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学习,就是在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时候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做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作者认为观点、结论的本质是一个假设。这个定义的意义在于,在既有的理解上,观点、结论是一个“正确”的事实,很难去改变,而作者认为它是可以随时被推翻的,并且可以用更合理的观点、结论去替代。这一点很符合Growth Mindset。
网络上经常有人提到“打脸”这个词,你现在的观点跟之前的观点不一致,你这不是打脸么。这种说法就是把人的观点、结论当成一个不变的事实,不允许原作者去优化、升级,这不是无理取闹么。拥有这种看法的人性格就偏向Fixed Mindset。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起到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1.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而跳跃性假设,由于缺省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设。
如何发现跳跃性假设,让我们产生新的解决思路: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我们做了哪些决定,放慢自己的思考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这个观念也同样可以运用到做产品上。产品经理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把事实和自己的假设等同起来,于是,我们都是在解决自己的假设,却忽略了自己的假设与事实会有偏差。最终提出来的解决方案也就没有解决核心问题。需求分析的目的也是如此,对观察到的事实提出合理的假设,发现本质问题。
针对这一点,作者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2.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发现用错知识的地方,而且还能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关联与联结。
李笑来说过,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一是看他大脑里面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成甲在这里就认为,反思能够建立这些关联。
3.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很刻意地去注意自己是否有“红灯思维”,即习惯性防卫这个毛病,但实际工作中依然时有发生。有时候我能发现,然后及时去更正,但肯定也有被我忽略的地方,设定标准,每天反思的好处就在于强迫自己每天对照标准,避免忽略。
那么,我的标准是?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 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 培养些反思日记的习惯
虽然最近才看这本书,但从今年1月份我就开始写每天的反思日记。介绍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出自己思考的过程,最后得出解决方案。
但是这本书还是教了我一些东西:
从小事、小习惯入手:确实,生活中很少遇到大的事件,就像做产品一样,很少去做大功能,在每天遇到各种小事,在做各种小功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太简单,就放弃思考,让自己大脑中的回路自己去运作,出现问题也不自知。
总结出可以复用的知识,即临界知识: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得出的解决方案都不一样,但每天收获的知识,不能是只能解决一种问题,只能钉钉子的锤子,而是应该更加深入,把收获的知识变成瑞士军刀,可以去解决一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