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闯关的最后一关,安排了两项手工:剪纸葫芦和折纸编织的五彩艾香粽。宣布活动内容以及示范五彩艾香粽的时候,台下一阵喧闹,有叫好的,但大部分是:哎,是手工啊!……我最不擅长这个啦!……这个不行,我做不来……也有的,干脆直接离开座位溜达起来。
作为活动主带,当然不可能放任这种情况不管,我一边继续讲解着做法,一边穿插着把“为什么要做手工”分享给了大家,但当时时间太紧迫,现在只能回想起大致说了“手巧心灵”“手工使人的心安静下来,坚持磨练意志力、更专注”之类的,对于那几个叫嚣的最厉害的大男孩,用了一点点激将和调侃:“这年头,会做手工的男生,就像会做饭的男生一样,是新好男人和小暖男的标准。手巧的小男生,最着女生喜欢了!”又或是“就是因为不会、不擅长才要练习啊!不练怎么能会呢?”“以前你会说-爷除了手工什么都会,过了今天你可以说-爷连手工都会,还有什么不行?“之类之类
如果某样东西在两分钟后就让人无聊,试着花上四分钟。还是无聊,再花八分钟,然后花十六分钟、三十二分钟。最后你会发现它一点也不无聊。
——约翰·凯吉
手工就是这样的东西。
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大家陆陆续续进入了编织的环节,有的人开始享受缠绕的过程,有的人还在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让我惊讶的是,不仅女生们投入其中,有两个爸爸竟做的像模像样,那几个大男孩也在蚊子的现身说法式的陪伴下逐渐进入了状态,绕线的绕线,打结的打结。吃饭时间到了,留下来坚持要先做完的居然也是他们四个。还有一些人搭完了帐篷又重新回到工作台,把桌子上剩余的材料都做完了。果汁同学(一个7岁小男生)不停的说着:“我好喜欢做这个,我要一直做这个。”那时,他已经做完了三个,并且一个比一个平整且有规律,最后一个甚至连接线头都能很好的隐藏起来了。
剪纸组的情况也出乎意料的好,设计图案、镂空刻字、剪纸连环画……一幅幅作品向我们展现出作者们为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其中隐约可见的设计感,我知道,她们是用心在剪了。
做手工的好处,华德福书籍《手巧才能心灵》中花了一章专门来讲,重点摘录如下:
* 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大地上的材料变成作品,这可以促进孩子的内在成长,使他们产生一种富足感。
* 制作手工的过程中会非常平衡的融合思考、情感和意志。意志力是人的生命中沉睡最深的部分,如果从小就开始做手工,就可以温和地唤醒并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意志力最终与思考相连,可以帮助孩子以一种清晰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思考……在21世纪,这一点尤为重要。
* 通过美、色彩和形状,手工活动将孩子们从童真的玩耍引向成人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在两者之间假期了一座桥梁。
* 手指的活动刺激着孩子们的感觉--孩子们正是通过感觉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他们的整个思维活动也因此而萌动。
* 手工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判断力。
* 我们的手将我们与世界联系的更深、更紧密,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人性。
* 手工活动中所做的许多事情都在唤醒孩子,要求孩子们观察事物、注意细节。
*亲手制作东西并看到它完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在一门课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会被带入到其他课程中去。手工活动所激发的意志力可以帮助孩子们学好其他课程。
*手工课上会用到许多大自然的礼物,孩子们将因此儿有机会了解生态世界,参与社会互动。手工课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万事万物建立起真正的联系。通过手工课,孩子们可以真正了解自然世界,对它怀有敬畏。
以上种种,我都认同。唯一需要补充的是:亲子一起做手工的意义是什么呢?父母若本身喜欢手工,他们的喜爱和热情自然会感染到孩子。可若是父母并不擅长呢?
我认为,这恰恰是更需要一起去做手工的,原因如下:
1)当一件自己不熟悉或是不擅长的事物摆在面前,父母该如何面对?因为知道做不好或怕做不好所以干脆不做了?还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力去试一试,哪怕最终做不好,但至少不遗憾?这些不同的态度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示范。
一个孩子是否有勇气去面对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事物?明知做不好是否还有勇气再去努力不轻言放弃?是否能够承担“有可能做不好”的后果?绝大多数时候取决于父母面对这类事物的态度。即便不是当时当日,也是一直以来父母留在孩子心中的印象造成的。
2)亲子一起经历做手工的过程,只是安静的彼此陪伴,或是边做边相互分享感受和诀窍,这样的经历对于亲子双方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通道,可以更了解彼此,增添濡沫亲情。
3)人总归是要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才能获得成长,人总归是要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才能变得更好。孩子如此,大人亦是如此。
4)亲子双方都脱离开电子设备的干扰,共同学习着使用自己的双手,也试着接纳对方在这个部分跟自己有不同的程度和节奏。不只是对思维和创造力的训练,更是内心的一种历练。
如果亲子做的手工,是送给对方的礼物,那么就会更生出许多温情吧!
这一点,在昨天为小九儿穿上我亲手为她缝制的五毒肚兜时,就深深的体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