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国民皆以君子自诩。可是又有几人真的知道君子与小人的真正含义!我想多数约定俗成的看法是这样的,言而有信可谓君子,贪利望义是谓小人。而《论语》中君子的含义是大人,是诸侯,小人只不过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哪能自称君子,顶多可以说有点君子之风罢了!儒家的治国理念是上行下效,以孝治国。自孔圣以后,确实是影响深远。但是,道家的思想却好像更深入民心!毕竟做一个君子在当今社会会活的很郁闷!趋吉避凶,趋利避害,避繁就简是人之常情。道家好像给出了很多方法,让人不必活的那么郁闷。
儒家的最大特点就是善恶有别,是非分明!而作到这个什么事情都是非分明,在现实生活中就难免显得呆板,思想僵化,虽然论语中也有君子不器的说法,但终究实施起来还是让人摸不着边际,难以奏效!即便是后来孟子又给儒家提出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看似有所变通的说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也依然是无所依托,或者更难选择。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或许就是这种被仁义二字困扰的君子。话说宋楚交战与泓水,时值宋弱楚强,泓水遂成宋国的天险,宋军在楚军渡河时却没有出击,宋襄公的理由是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时,宋襄公仍然没有出击,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最后的结果是宋军大败,襄公亦伤!宋襄公认为自己行仁义之师虽败无罪。
儒家推崇的就是仁义,号称仁者无敌,不知襄公大败之后是否还那么有底气说仁者无敌!而在现代人看来,这肯定是个愚不可及的笑话!其根源就是国人内心深处实则深受道家影响!类似于此类因仁义而败甚至杀身的人物历史上多的是,但是道家却不这么看得起这些人,认为这些人迂腐,不懂变通,道家多好啊!道可道,非常道,无大无小,无是无非,庄子就非常鄙夷此类人物,在《盗跖》中写到: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 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 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
世上的忠臣义士都成世人的笑话了,那还何必管那些仁义不仁义,忠信不忠信,一旦遇到问题,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虽然道家的真实智慧未必如此,但却被大多数人们曲解成了如此!从此他们作起坏事来便有了理论基础,更加肆意妄为!所以有些事情或者道理,人们相信它是什么样子比他真实是什么样子更重要!
儒道皆是先哲认识世界的一个观点,各有所取,又互补长短!静下心来,多读经典原典,切莫为人所囿!
读真的儒经,品真的老庄,定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