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诉求
昨天上午,两岁的宝宝闹着要吃棒棒糖,一想到吃糖容易长蛀牙,我就拒绝了宝宝的要求。
一开始,我还能保持平静温柔的语气,说:吃糖糖对牙齿不好,不能吃。
宝宝听到后,不甘心,开始带着哭腔撒娇:要吃,要吃!
然后,就开始了一场我和宝宝之间关于不给吃糖和要吃糖的拉锯战。
最后的结果是,我发飙了,宝宝眼泪汪汪地哭了一顿。
晚上睡觉前,外婆洗衣服,宝宝看着,也跑过去一起洗。洗了不多一会儿,把身上弄得到处是水,衣服也打湿了。宝宝爸爸看到后,就把宝宝赶紧从洗手间抱了出来,宝宝不甘心,在爸爸身上胡乱踢腾着,哭着说:要洗衣服!要洗衣服!
接下来,又重复了一遍白天上演过几次的拉锯战。
最后的结果,爸爸也发飙了,宝宝又眼泪汪汪地哭了一顿。
……
最后,外婆看不下去了。说:你看看你们俩,你们俩一在家,就弄得宝宝一天到晚哭。你们为什么干什么事情都总要和孩子反着来!
按照往常,我肯定会顶回去:不要什么都顺着她来,把她惯坏了的。
可今天,外婆说我们什么都和宝宝“反着来”,这句话让我冷不丁楞了一下。
冷静下来一想,还真是这样。最近,随着宝宝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模仿能力的不断提升,她会越来越多地表达自己的各种诉求,比如要吃什么东西,要玩什么,要做什么……而我和宝爸似乎总是条件反射似的,对宝宝提出的各种诉求进行反驳,而我们反驳的理由,也是“为了宝宝好”。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是不是“科学”得过了头?
如今,各类育儿公众号,各类育儿专家,各类育儿书籍,总是会对育儿给出这样或那样“科学”的建议。零食有添加剂、有防腐剂,吃的这个东西原材料不卫生,什么月龄应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大量的育儿信息充斥在我们耳边、眼前,我们在抚养孩子时,总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老一辈的人看到了,总不免会埋怨几句:“你们小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这么多信息,也没像你们这样,这不能给孩子吃那不能给孩子吃的。你们也一样健康长大了。”但是,老一辈的话也总被我们当做是思想陈旧,当做是冥顽不灵而不顾。
可冷静下来一想,老一辈人粗放的养育方式不被我们认可;而我们过于“科学”的谨小慎微式的养育,难道不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了吗?
一个孩子从脑子里一片白纸,到慢慢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时她开始建立与这个世界最初的关联。我们为何要像拿着标尺一样,对孩子这样那样的诉求和愿望,一样一样的拒绝?矫枉过正本身不也是愚昧无知的体现吗?
就拿宝宝昨天要吃糖的事来说吧。是!所有人都知道,吃糖吃多了容易长蛀牙。可是,适当吃,吃完之后及时做好牙齿清洗护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当时为什么就非得要拿出审讯罪犯一样严苛的标准来限制宝宝吃糖吗?我可曾想过,小小的诉求和心愿在不断地被拒绝、被反驳的过程中,宝宝最初的人生体验里是不是多了太多的不顺心和不如意?而这种不顺心和不如意,是否会让宝宝形成对这个世界最初始的坏印象?而这种坏印象的形成,是否会使宝宝将来看人看事带有过多的悲观失望情绪?而这种很容易到来的悲观失望情绪,是否会让宝宝多了一些本不该有的沉重……
轻松一点看待宝宝的诉求,不要总担心满足她这样那样的要求,会让她变得过于任性;不要过于担心,吃这个、做那个会对她这样那样不好。以更为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宝宝的各种诉求,让宝宝更顺利地建立起她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样不好吗?
说白了,我们是自私,是怕麻烦
还有,日常生活中,宝宝喜欢学大人打扫卫生、学大人洗衣服,喜欢对各种新鲜的事物进行尝试、模仿。我们总会嫌她把这弄乱了、把那弄坏了,然后不让她做这个不让她做那个。宝宝做的各种事情,总是被我们以各种理由拒绝。
这一次冷静想来,说白了,就是我们自己太自私。看着宝宝洗衣服把衣服打湿了,觉得还要给她换洗很麻烦;看她打扫卫生把家里越弄越乱,嫌收拾起来麻烦;看她洗碗洗奶瓶把碗和奶瓶弄得一团糟,还得重新收拾嫌麻烦……所以,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嫌麻烦之下,我们总是条件反射一样的,对宝宝的各种行为进行拒绝或者限制。
我们可曾把自己放在宝宝的角度想过,我们看到一样新鲜的事物时,我们也会和她产生想要探索的兴趣;我们看到别人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我们也会和她一样产生自己也试着做一做的想法。而现在,我们凭借着自己是大人的身份,就强制剥夺了她想要探索、想要尝试的权利。而我们这样做,说到底的原因,就是怕孩子给自己制造麻烦。想到此,我为自己自私而愚昧的做法而汗颜……
如果我一直这样对宝宝想要尝试、想要模仿的欲望拒绝下去,可以想见,以后,宝宝也会成为一个怕麻烦的孩子;更会成为一个不敢或者说懒得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孩子。因为她会慢慢习惯这种提出尝试即遭受拒绝的模式。而这种对于拒绝的习惯与忍耐,将会磨灭掉孩子对人生多少新鲜事物的渴望,又将会夺走孩子对人生的多少热爱?
想到这里,我还能说自己总是和宝宝别扭着来是为宝宝好吗?
恐怕,只是为了自己一时的心安、只是为了自己的清净吧……面壁思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