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和Square的创始人杰克·多西给出这样建议:
先做好一个好的听众和观察者,学习人们的行为方式,对比自己的行为,然后把学习到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己。对自己公司,家人和朋友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你要很努力的工作,然后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每天不断进步。这个原则在过去的十年,给了我太多的帮助。”
苏州的出租车司机
下了电梯,滴滴叫来的出租车刚好开到楼下。打开门,坐到车里和司机打了一声招呼,关上门,车往前开了几步,司机顺着副驾驶的窗户向窗外扔了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刚吃早饭啊”,我问了一句。这一句话打开了司机的话匣子,后面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我们的对话就少有间歇的时候。
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几件话。
“路上每五个车,就有三个外地牌照。”
“现在有些可以家里办理好牌照从家里寄过来。”
“苏州的拥堵程度还没排进全国前十呢”
中间我问了一句:“生意怎么样?”
还算一般,快车,曹操有他们的客户,我们也有我们的客户。比如公司加班都是指定要求用我们的车。
苏州新的交通工具多了,地铁也在新建,人们可选的交通工具多了,打车的会相对少一点。但基本不影响我们的生意。
聊天的中间,有一个卖白酒的销售电话,打进了出租车的车载电话里,在接入电话的提示音结束后,司机师傅喊了一声:“喂!!!??你们能给我来五百箱嘛”,电话里的女销售可能没听清司机的话,后面跟了一句:“您好,我是..”,“能给我来五百箱酒嘛,你们不是卖酒的嘛?”司机师傅没等对面说完话,就又喊了一声。
然后就是对面销售挂断电话的声音,司机师傅还疑惑着,笑呵呵的说:“还给我挂电话了,卖酒电话都打到我车载电话上,我还想好好和她说说呢”。
随后司机师傅又说起他之前他接到贷款电话的事情,在听到:“我要贷三个亿”这句话后,电话对面的人也挂了电话。
杭州的出租车司机
到了杭州,在杭州东站排队等候出租车,等候出租车的队伍被不锈钢的栏杆隔成往复回折的贪吃蛇模样。
排到我们,坐在了车租车的后排,坐上车后,从车中间的后视镜,看到一个大姐模样的司机。
现在已经忘记,打开聊天话题的问题是什么了,但对于大姐司机的印象到现在依旧是很深刻的,关于打车软件,网约车,公共交通系统对于出租车的影响,她都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滴滴和优步打的火热时候,疯狂补贴用户的时候,是出租车生意最差的时候,后面就是打车软件被滴滴一统江湖,再后来就是高峰时段加价,拼车功能让司机和乘客都很火大。今年年初的时候(2017年)出租车的生意慢慢就有起色了。
那为什么不在滴滴最火爆的时候,转做滴滴呢?
这个问题问出之后,司机大姐说出了自己更多事情,车子和执照都是大姐自己的,车后备箱的气罐也是自己花了八千块钱装的,如果转做滴滴,成本就会比那些普通人做滴滴高出很多,仔细想想这样做会很不划算。
曹操之类的专车司机每月收入能有八九千,出租车司机有转行做曹操的吗?
但看薪水其实也差不多,就是因为转行的成本的原因,所以不会考虑转行。政府和组织显然也在推进出租车权益到个人的政策,这样有助于稳定出租车市场,以防某一天,又一个类似滴滴的事物出现,所有出租车司机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显然都会往挣钱多的行当涌去。到时在出租车公司的看到的景象就是,一辆辆出租车停在那里,没有人去运营。
一句话如何让你足够印象深刻?
细细回想起来四天前的场景,一句简短深刻,出乎自己的判断之外的话,不仅能在听到的那一刻,触发自己强烈的感受,还能在长时间过后,依旧能够让人记忆深刻。
“苏州的拥堵程度还没排进全国前十呢?”
上面这句话我分析了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 准确(有数字)
- 让我有收获(我之前没想过还有拥堵排名这一东西,拥堵情况和限牌有关)
- 意料之外(司机师傅的见识超出了我对出租车司机的刻板印象)
三步提升过程:观察、学习和提高。
——《成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