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子游
01
前些天,和大学同学小黄聊天。
小黄发了一段很长的语音过来,从说话的语气、语速听得出小黄很是生气。
小黄在外地一家不错的单位工作,由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自己生性耿直,不会逢迎拍马,属于不会来事的那一类人,生活过得不尽人如意。
因为一些事,与领导有隙,后来人事大调动,没有关系的小黄被调往偏远且事多的地方任职。
小黄给家人电话的意思是,看看父母能不能想想办法,托托关系,找找人调到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
小黄的母亲听完,先是诉苦家里情况有多难,父亲只是一个乡镇基层公务员,自己长年又不上班,这几年供他读大学、读研已经花费不少,家中积蓄也不多,在外地找人基本不可能。
小黄说他也不是想父母一定帮他找个关系,他也懂得家里情况,只是希望父母可以给他指点迷境。
母亲两句话不离家里苦,到最后又回到小黄要自己努力,心态要放好,不要着急,慢慢来总会好起来。。
结果,本来不生气的小黄,一听到这些绵软无力的鸡汤话,立马起毛了。
“一天到晚都是这些老掉牙的话,听了许多年了,又有什么用?”
母亲也较真起来,责怪小黄心态不好,不体谅家里。
小黄和我说,每次父母打电话问东问西,真的不想告诉他们,问什么都说很好,真的不是很好,只是他明白说了他们也帮不了忙,反而给他们带来不好的情绪。
我很理解小黄的处境,“放松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不要着急,都会好起来”之类的鸡汤话,我也不太愿意听。
其实,小黄要的不是鸡汤,而是真正得到别人的理解,没有帮忙,做到真正的理解也可以,比如说,和领导关系没处理好,是不是自己平时不注意言行,还是工作不认真,自己被调到偏远地方,那就找领导打听下情况,实在不行想一想苏轼一生被贬遭遇,或者可以利用这样机会,沉下心来读书提高自己。
鸡汤就像狗皮膏药,放之四海都可以用,感冒发烧头疼伤痛,只要有问题都可以拿来贴,但是正真起作用的还是要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鸡汤不是没用,它可以给你指明方向,可以缓解当前的伤痛,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用美的心灵去面对俗世。
但是面对实际问题,还需要那些真正有效的干货,可切中肯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我也安慰小黄,其实不只是他,我父母也是这样,除了会说些早点回来,放松心态,节约之类的话,再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话来,人要学会理解,父母毕竟文化程度在这里摆着,你要他们给你指明方向,真的为难他们了。
有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路终究要靠自己走,没有人父母的光环,我们会多摔跤,多痛苦,多悲伤,但是只要你熬过去了,挺过来了,真的比什么都是父母包办的孩子,更加成熟与勇敢。
02
道理谁都懂,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哲学。
劝解别人很容易,我们置身事外,看待问题更加清晰,说起来更加随意自如,可是当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时,处理起来就不那么容易。
小时候,心情不好,就会找朋友安慰,朋友安慰不了,就去打游戏,看书,过一会,就会忘记刚才的烦恼。
长大了,我们却习惯独自承受。
第一次生小孩的歇斯底里的疼痛,孩子出生后夜里哭、半夜起来喂奶,晚上睡不好,白天工作忙,长此以往心情自然好不起来。
我们不再逢人便说累,因为你的苦你的累终究自己懂得,自己承受。
蜻蜓点水似的安慰,鸡汤似绵软的劝解,终究做不到真正理解对方,如同感冒就让你喝水一样,让人窝火。
三国演义,记得里面有过这样一个桥段。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因“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问计于刘备,刘备让他问计于孔明,诸葛亮借故推托,于是刘琦对诸葛亮说:“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又见刘琦连哭带跪,甚至还“掣剑欲自刎”,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只好为刘琦出谋划策,让他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列子“,屯兵守江夏,则可避祸。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方法,计策,那是真的有效,真的可以起到作用。
越长大,越喜欢简单明了,而不是云里雾里,不切实际的道理。
毒鸡汤横行,励志文经久不衰,并不是文有多精彩,而是人有多脆弱。
道理很好,听起来像是这回事,但是他不能起效果,正如武学套路与招式,套路耍得很好,说得也天花乱坠,那是些小说,骗骗人的,但是真正打架实战,根本不可能给你这么多时间摆姿势耍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鸡汤,有时看看听听挺好,至少可以让你心情愉悦,心态放松,但是如果真正要解决问题,那就要真枪实干,付出一定的努力,交点学费,才能掌握人生这门深奥的哲学课。
当你感觉人生无力,生活看不到希望时,多读些经典吧!那些经典并不会露骨的告诉你,怎么做,当你耐心的读完,却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经典文与毒鸡汤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