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行书影会共读的第二本书是《非暴力沟通》。这是一本经典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沟通的书。香港大学把这本书列为50本必读的经典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非暴力沟通是他开创的沟通方法。他把这种沟通方式应用在调解人们矛盾的各个方面。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不一定是观点、立场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态度,以及我们背后的脆弱。
马歇尔博士说:“你说出口的话将会改变你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撒切尔夫人说过的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语言,是我们思维呈现的一种形式。我们讲的内容反映了我们思考的过程,我们讲话的态度反映了的情绪,以及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的那部分信息。
有时候我们用不说话来表达不满,用各种身体语言来表达不耐烦,用高声谩骂来表达恐惧。
而非暴力沟通就是要帮助我们拨开语言表象的迷雾,看到沟通双方在语言背后、声音背后、动作背后、表情背后、身体语言背后的真正的情绪和需求。
书中提到:“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战神的原型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因而冲突和侵略乃无可避免的现象,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恶。”
在我们的基因里,原始本能依旧存在。那些帮助我们的祖先从充满危险的原始丛林里活了下来的战或者逃的本能,一直在我们的基因里。
我们骨子里的战斗意识虽然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善、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提高被深深埋进了意识的底层,但是并没有消失,依然在我们基因深处的记忆里。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记得那时候因为要入党,需要同学给我提几条意见。记得那天午后,在寝室里,班长兼入党介绍人的室友和我说了她准备在支部大会上提的意见,大意是我有时候会有点激动。比如,别人有不同意见时,我反弹比较大。
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对于自己的意见。室友的直言不讳,让我反思,我检视了一下,的确存在这种情况。我的自我保护机制常常能够在听到批评、质疑时迅速启动,回呛回怼不在话下。
虽然从小到大我的人缘不错,从来都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但是我自己知道,那是在我的安全和舒服的情况之下,一旦有人挑战我的边界,一旦让我感觉被挑衅、被冒犯,我的战斗细胞会被迅速调动。同时,我也非常有正义感,追求公平公正,在很多时候也敢于斗争。
很所时候,在我的认识里,一直都秉持着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以及吃软不吃硬的态度。对于那些不好好说话、不懂得尊重人、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不上进还要别人和他一样、不考虑别人感受、双重标准等等不符合我价值观的那些人,我就没好气、爱答不理或是一点都会示弱,至少在嘴上不会让对方占到便宜。
这样看,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从来不会主动伤害别人,说话办事都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我对别人也有同样的要求。我会觉得,我做不到的事情不来要求你,但是我能做到的,你做不到,就是你有问题。
参加工作后,碰到好人说话办事完全不理别人的感受,我一度对这样的人、事感到困惑?竟然这样也可以?
现在我知道了,在出社会前,我还是成长在比较单纯的世界里,各种我能想到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暗自较劲等等都是从电视剧里、电影里、小说里或是新闻里看到的。而当工作之后,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我才发现我天真了。
即使是在我认为比较上档次的单位里,也有很多不符合我价值观的人。即使现在工作十多年,经历了不用单位、部门、岗位的锻炼,还会时不时有人会跳出来挑战我对人类奇怪程度的认知底线。
当读到书中马歇尔博士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和对他有误解、谩骂他的人对话时,我敬佩他的超高维的智慧和人格。这得有多强大的内心,得站在多么高维的视角,得有多么大的智慧和慈悲心才能讲出那样的对话?
当读到二战时期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的艾提·海勒申日记中的记载,我也被他慈悲心感动:“我并不那么害怕,不是我勇敢,而是因为我清楚,站在我面前的是人,我想要尽我所能去理解任何人做的任何事,就像在今天早晨,一位心情不佳的年轻盖世太保冲着我大骂,我并未生气,油然而生的是一份真切的慈悲之情。我甚至想问他:‘你的童年过得不开心吗?女友的言行令你失望了吗?’他看上去那么烦躁、紧张、阴沉且虚弱。我早该善意地对待他,这般可怜的年轻男子一旦放纵自己将有多么危险。”写出这样的话,绝不是我们在被别人粗暴对待后的自我安慰,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看到更深层次问题的慈悲与大爱。
这就是马歇尔博士倡导的非暴力沟通,这就是他所倡导的“活出新的价值体系”:“冲突解决不再仰仗于叫人沮丧的妥协手法。相反,有争议的双方相互尊重,询问对方的需要,在没有义愤填膺和偏见的氛围中建立连结。”
回想起自己在听到自己不喜欢听到的话语时的情绪和反应,以及被这种情绪和反应激起的战斗值,我在别人的语言和态度背后脑补了太多的故事、情节。但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我想象地那么复杂。而当我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做的事、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加上自己生儿育女,我对于别人话语所起的情绪反应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学习、思考、观察、聆听、看见对方话语背后的真正需求,这是我在生活中学到的经验。而非暴力沟通正是要“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
是的,有意识的回应,而不是无意识的情绪的应激反应。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而不是争一时之高下的有限游戏,也不是逞一时之口快的怼天怼地。
我可以表达不同意见,但同时,我也可以温和但坚定地表达。
就像鲁斯·巴德·金斯伯格,这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在为女性争取平权的道路上用她的智慧和坚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她每次在最高法院提出异议时,并没有我们认为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但一句温和而坚定的:“我对今天的判决表示异议”,却充满了力量,鼓舞人心。
“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这是我想从《非暴力沟通》中学习并实践的内容。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7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