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很伤心/高兴,自己却感觉像个无事的第三者,怎么也难过/高兴不起来?
在心理学上这叫情感隔离。
人的感受力减弱会导致感知外界的能力变得迟钝,同时也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
所谓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给他人带来好处。
若一个人长期忽略自己,不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导致感受力离自己越来越远,就会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自我价值感就会越来越低,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任丽在《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里指出,情感隔离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人们将不愉快的事实、想法或情感隔离在意识之外,避免引起尴尬、焦虑或痛苦。
情感隔离的积极作用
情感隔离作为人类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隔离是某些职业的需要
医生、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等需要情感隔离,以保持冷静和理性判断。
2.情感隔离让痛苦有缓冲的机会
比如中国人会用“走了”“去了”等一类字眼代替“死”,这也是一种情感隔离,避免刺激人们的神经、导致情绪崩溃。
3.情感隔离可以让自己暂时放下痛苦
我们在遭遇痛苦的事情时常常会主动隔离这种痛苦。比如在孩子父母吵架时,孩子因害怕被打而忍住眼泪。
情感隔离与反向形成
情感隔离有时与反向形成配合使用。比如明明被父母嫌弃和打骂,却一边隔离掉这些痛苦和愤怒,一边讨好父母(反向形成),自己却经常感到极其孤独,与他人无法建立真实的联结,乏味、无趣、麻木。
情感隔离的负面影响
长期情感隔离会让人变得情感淡漠、麻木而没有情感。情感隔离既隔离了痛苦,也隔离了快乐,丧失感受快乐的能力。
重度情感隔离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太在意,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这种隔离如同身上罩着一个玻璃罩,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感觉不到,仿佛丧失了触觉、听觉、视觉和嗅觉。
实际上这些被隔离的情感并未消失,会借着另一个出口转移。比如,男人在单位受了老板的气,敢怒不敢言,回到家里,把气撒到老婆身上,老婆把气到孩子身上,孩子把气撒到小猫小狗身上。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踢猫效应”。
另外,一些长期情感隔离的人,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正是情感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
总之,习惯采用情感隔离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会把自己当作工具人,内心绝望而孤独。
如何改变情感隔离?
作者任丽在书里给出了改变情感隔离的方法。
1.关注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敏感的觉察力。
当情感隔离影响到你的身心健康时,我们就需要做出调整,考虑情感隔离的利弊,比如:
我是否可以与人建立情感联结?
我在情感隔离时完成了什么重大的事项?
情感隔离是否会影响我的人际关系?我是否很难让别人走进我的内心,也很难走进别人的内心?
我是否有些莫名的躯体反应,这和压力与人际关系是否有关联?
……
2.接纳自己的脆弱,让自己有喘息的时间和空间。
脆弱虽然不完美,但是本该悲伤的时候假装坚强会让你感到更累,不如接纳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面对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得以喘息。
3.有情绪时要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无视或者忽略它。
情绪的触发总是伴随着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没有被满足,我们的情感也有了表达的出口。你拥有了另一种处理情感的方式,这令你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当你的情感得到释放和满足,便能够灵活地运用情感隔离,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达到身心和谐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