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王子
绘本《我怎样学习地理》获得2009年美国凯迪克银奖、2010年获得日本最佳外国绘本奖,是本优秀并且会成为经典的书。
不要被书名迷惑,这并不是一本地理科普书,也不是讲地理学习的方法书,而是一本致敬父亲的感恩书。
它有着二战时代大背景,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可以把它看作反战题材,讲述的是一个4岁男孩,靠着父亲买回的地图,凭想象遨游世界,战胜饥饿和痛苦。
我买这本书,是因为6岁的女儿,因为一副中国地图,对地理萌发兴趣,急于想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国家、都分别在地球的哪个位置。我认为这是学习地理的极好时机,买了世界地图、地球仪以及这本书。
作为一名绘本讲师,我当然知道《我怎样学习地理》不是地理书,但我相信它一定能极好的激励孩子学习地理。
《我怎样学习地理》的书衣
《我怎样学习地理》有书衣(护封)设计,这不算新颖。很多绘本都有书衣设计,一来起到保护书本的作用,二来它是绘本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亮点在于,书衣图画和绘本封面封底几乎没有关联。通常出版商会把护封正面和图画书封面采用相同的图案设计,但这本书,书衣是这样的,绘本的封面封底是这样的:
左蓝右红,红色占去约2/3的位置。若不是书衣图画上那个飞翔姿势的小男生出现在封面上,书衣和封面封底就没有任何和关联了。
《我怎样学习地理》封面
这个故事里,红色意味着战争的血腥,蓝色意味着精神的自由,我猜想这会不会是封面设计的寓意呢?
书名页上的图,看起来像个古建筑,气派古老,金碧辉煌,会让读者情不自禁的思考,这会是哪里的建筑呢?版权页上一辆向前走驶的汽车,下一页,另一辆车行驶在几栋房子前…这和故事有什么关联吗?
内页第一页,大片空白上只有一句话:战争摧毁了我们的家园,房屋变成了瓦砾。
“战争”两字是醒目的红色,字号也大了许多,虽然无图显示战争的场面,但它的惨烈和无情,这一句话表达清楚了。
下一页,在战火连天的背景下,主角一家三口出现,配文是“我们失去了拥有的一切,两手空空的逃了出来”,读起来特别揪心。
一家人逃到另一个国家,和一对陌生夫妻住在一个小房间里,睡在泥地上,幼小的“我”没有玩具、书,缺少食物。
有一天父亲去集市买面包。
这也是全书第二个跨页图,集市称不上热闹,也称不上车水马龙,画面中的所有人都是愁眉苦脸—即使这里没有战争,人民的生活依然受到别国战争的影响。
天快黑时父亲才回到家,没有带回充饥的面包,而是买了一副巨大的地图。一左一右两个画面形成强烈反差:高兴的父亲,愁苦的母亲和饥饿的孩子。
“我”很生气,饿着肚子去睡觉,父母坐在屋外,都极力避免那对夫妻吃晚饭的“诱惑”,尽管那是一顿少的可怜的晚饭。
第二天父亲把地图挂起来,地图占据了整整一面墙,昏暗的房间顿时变得五彩缤纷。从这里开始,画面一扫前面的灰暗、沉重,变得明亮起来,预示着故事出现转机。
“我”迷上这幅地图,能一连盯着看几个小时,研究他的每一个细节,花很多时间把地图画在能找到的纸片上。这幅地图,使“我”用想象力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把从没离开过房间的“我”,带到世界各地遨游。
接下来的画面都很欢快,图画占据版面的面积越来越大,直到跨页满图,也意味着“我”获得的快乐越来越多。不平衡、不对等的空间布局,也呈现出动感十足的效果。
“我”有时在滚烫的沙漠跳跃,有时在海滩上奔跑,有时在雪山上攀爬……靠着想象,我看到奇妙美丽的寺院,在果树林里吃水果,喝了清凉的水,来到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
现实生活中缺少的一切,在幻想中全部得到满足,这段心酸的时光,被“我”看作“魔法时光”,因为使“我”远离了身处的饥饿和痛苦。
封面、版权页、书名页上的图,都一一出现,原来那都是“我”的幻想。
看到地图前,“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原谅父亲”,地图挂起来后,“我原谅了我的父亲,他是对的”。
故事在这里结束,却留下回味:
这个故事从侧面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表现了人类的坚韧与智慧。
普通的绘本给读者提供的信息是“文+图”,优秀的绘本則是“文×图”,《我怎样学习地理》属于后者:
首先,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个故事还凸显了四五岁孩子的特点——假想。
假想是孩子的普遍特征,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假想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种简单的快乐。但有些孩子,会用假想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我”。
“假装”式的幻想,是4-8岁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在1949年,美国一位幼儿园园长就认定“(幻想)游戏是孩子的功课”,如今,心理学上对此也是认可的。
其次,《我怎样学习地理》中的“父亲”可能不懂儿童心理学,但他认定,知识有时比面包还重要,并在饥饿时有胆识的放弃了面包,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
书中故事是作者4岁时发生的,4岁孩子认知有限,那些地理知识(哪里有雪山,哪里有沙滩,哪里有寺庙)一定是父亲讲述的。
父亲不但有智慧还很有知识,关键是,在那样的环境里,还能耐心、细心的陪伴孩子。故事中的父亲值得所有父亲学习,因为他给孩子树立了最佳榜样,在贫瘠战乱之下,给了孩子最富足、最珍贵的“陪伴。
再则,使人思考,比如女儿听完就问我:“不是说儿童有不挨饿、免于战争的权利吗?为什么这个书里的小孩没有?”
前不久,她读了绘本《孩子的权利》,《我怎样学习地理》中的小孩家被战争摧毁,缺衣少食,令她感到气愤。
我告诉她,这个故事发生时,世界上还没有“儿童公约”,后来有了“儿童公约”,可依然有很多孩子遭受战争之苦,真是讽刺。
最后说说,这本不是地理的书,如何促进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
文中出现了12个地名,我们上网查找了它们的资料,属于哪个国家 ,那些国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世界地图上找这些国家的位置,看看它们和中国的距离是多少,和中国又有什么关系,比如建交时间、贸易往来等。
我们又一起网搜了几个关于二战儿童题材的电影,以及记录片,计划慢慢看,至此,我觉得,《我怎样学习地理》其实是一本很厉害的地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