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们好。大家应该都有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体育运动的繁荣和商业力量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运动员逐渐向商业明星的方向发展。刘翔曾一口气签下伊利、联想等17个代言,狂赚五亿多;谷爱凌狂揽瑞幸咖啡、京东等代言;东京奥运会期间,我们甚至可以在矿泉水瓶上看到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体育运动员商业明星化既是一种趋势,也代表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这种运动员商业明星化现象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运动员商业明星化现象无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代言、广告、比赛转播权出售等方式,运动员们能够获得丰厚的收入,同时也能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曝光度。这种双赢的局面,无疑为运动员和品牌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其次,运动员生活简单一些,不容易像娱乐圈明星那样“塌房”。蔡徐坤、吴亦凡这些明星且不说,肖战这种黑粉多的明星都极具争议。相较之下,运动员的争议小很多,而且经常被评价“阳光”“正能量”“优质偶像”,或许更适合代言工作。
另外,运动员明星化自然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流量,这些流量会流向体育运动兴起的浪潮。例如,东奥会期间,中国乒乓球队备受瞩目,马龙、张继科、许昕从体育专业论坛走进大众视野。作为体育运动员,他们出名到甚至可与在乐乎推荐页上看到同人图,也有专属的个人标签和cp标签,就像内娱明星那样。于是,国内掀起了一股“乒乓球热”,我也是在那段时间去学了乒乓球,这些都归功于运动员明星化。
然而,有人认为这种明星化现象也带来了一些弊端。首先,他们担心体育职业商业化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专业精神,是他们唯利是图;他们也分析运动员商业明星化可能会对年轻一代的运动员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忽视体育的本质——竞技体育的精神和挑战自我的精神。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运动员商业明星化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难道商业明星化不是给运动们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条件以供他们专心训练吗?经济条件不好的话,运动员们不也会为了生计而考虑放弃这个职业吗?事实上,大多数运动员收入并不可观,并且到了一定年纪必须退役,以可能因高负荷训练而造成了后遗症的身体,届时他们更难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如果有“拿冠军,做代言”的目标激励他们,他们难道不会更有干劲吗?他们难道不会更努力地挑战自我博取胜利吗?凭什么他们做着为国争光的事,拿着很一般的收入,面临退役后的职业危机,还不能接代言赚赚外快攒攒退休金?运动员不也是人吗?他们难道不需要钱吗?他们难道不需要吃饭生活吗?所以,我认为体育运动员商业明星化其实反而有利于运动员的专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塑造。
综上,体育运动员商业明星化给运动员带来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给品牌带来巨大的好处,并且使体育运动更受重视;而且,运动员的专业职责和精神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我主张体育运动员商业明星化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