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看待现在的世界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是基于社会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认同?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自律?国与国之间是否也有认同的世界秩序?这些秩序的出现,能不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两次世界大战让更多国家注重起国际秩序。16世纪的欧洲,国际秩序开始萌芽,直到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纳入国际秩序体系之中。
《世界秩序》作者基辛格,20世纪美国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也被称为“美国政坛的常青树”。1971年7月访华,建立中美外交,1973年1月,结束越南战争并在巴黎完成谈判,因此事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本书让我们了解21世纪中美两国的关系和世界政治经济变化,为读者打开视野,俯视世界局势变化。从文化、宗教、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为我们疏通世界各个地区的战略目的和维护地区秩序、解释不同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发展、冲突与合作的。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新的高峰,整个欧洲被搅得天翻地覆,在这一时期确立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本身就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德国被排除在整个国际秩序之外,这也正好奠定了德国日后复仇计化。但在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和一战以后,法国的实力大减,在满怀复仇情绪的民族面前,一场大战孕育而生,希特勒在几次挑衅未遭受任何反击之后,很快向中欧和东欧下手,二战爆发了。
东欧地区的伊斯兰教让穆斯林教形成了独特的世界秩序观,他们将整个世界分为伊斯兰之家和征伐之地。穆斯林要通过圣战的形式,将伊斯兰以外的地区纳入自己的世界,从而获得世界和平。
伊朗的核问题,让本来复杂的中东地区更加复杂,如果核武器进入中东,会引起地区动荡。如果核武器落入非政府组织或者极端宗教分子手中,那无疑是对中东乃至全球,都是不可估量的灾难。
无论是民族主义还是伊斯兰教主义,在阿拉伯建立一个犹太政权,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伊拉克的建立第一次让阿拉伯团结成为了一个整体。
均势基于现实,让国与国之间的认知大致相同,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对社会观点和受到的国本制度、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均势还不能绕过这样的现实,均势的力敌,引发了战争,也限制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