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看《我家那小子》,通过朱雨辰的妈妈,我看到了中国大部分的家长。或许没有她那么过分,但多多少少都有她的影子。
第一期听朱雨辰说,如果结婚也是因为妈妈的时候,心稍微惊了一下。看完第二期,我才明白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过,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他的成长。
而朱妈妈完全掌控他的生活,侵犯他的隐私。朱雨辰今年39岁,完全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承担自己做决定所产生的各种后果。可妈妈依旧把他当9岁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每天4点起床为他做汤,不管他是不是想喝,都要求他必须喝。甚至用苦肉计逼他吃不想吃的菜。
这可是我沉甸甸的爱呀,我不辞辛苦的为你做饭,你不喝就是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就是不孝!
从一些访谈节目中,我们能看出来,其实朱雨辰并不享受这种爱,他觉得这是负担。他曾坦言自己不发微博的原因是,妈妈会把他发的每条微博都抄在本子上,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
他每段恋爱妈妈都会干扰,我猜他至今单身,甚至本身不太愿意谈恋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妈妈的干涉。
妈妈在节目中也说自己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完全没有自我。
这是中国很多妈妈的真实写照,他们以爱之名控制着孩子的生活。深不知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2
我一个好朋友阿漾,大二那年跳楼了。
妈妈对阿漾是典型的包办型宠爱,剥夺她的自由,忽略她的感受,压制她的个性,却浑然不自在的以为给了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她想要的东西,只要妈妈不喜欢就不给买。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要听妈妈的,稍有反抗妈妈就不高兴。
她学习成绩很好。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都是被逼出来的。她很喜欢画画,小时候想报画画班。可妈妈说画画没前途,硬生生的给她报了英语班。
想学画画的愿望一直在它心底。初二那年妈妈给她买了手机,她兴奋的和我说,可以跟着网上的教程偷偷学画画。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她眼里的光,比星辰都耀眼。可惜被妈妈发现了,手机没收了半年。
想看电视,想玩游戏都要趁妈妈不在家偷偷进行,否则就会被骂 没出息,不思进取,然后妈妈就会不高兴。
在妈妈面前她一点自主和隐私权都没有。
妈妈会去偷看她的聊天记录,被发现后说是担心她早恋,是关心她。妈妈会限制她交朋友的权力,妈妈不喜欢的朋友,不能交。
高考完她想报的离家远一点,逃离妈妈的掌控。可妈妈不同意,要求她必须留在本市。在妈妈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下,她妥协了。
开学妈妈给她的卡绑定的是自己的手机号,她每花一笔钱,妈妈那边都会收到消息,接着一个电话就会过来问她买了什么东西。如果不接,就会一直打,打到她接为止。
开学前妈妈给阿漾订了三个规矩。
1.每晚八点必须视频,不能视频要说明原因。
2.每周末没特殊情况必须回家。
3.大学不许谈恋爱。
大二上学期,她交了男朋友,虽然小心翼翼,可不久还是被发现了。妈妈大骂她一顿后要求她分手,她不听。妈妈就背着她去学校找到了男生,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男生与他分手了,她哭着回家质问妈妈,迎来的确是更凶的一场责备谩骂。
那一刻,20多年的委屈求如洪水猛兽般爆发。她毫不犹豫的从五楼一跃而下,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父母总是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以为这是爱,但真正的爱,是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
3
纪伯伦有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其实这首诗就说明了,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压制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做父母的应该是看着孩子渐行渐远,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以爱之名把孩子束缚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