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实战
管见教你写作文,在离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开讲了,相信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已经等急了,闲话不说,直接入题。
中、高考作文题,最常见的是材料作文。
材料常见于一段鸡汤类文字,罗列两种或以上绝对不同的现象,然后就是结合日常学习生活,“谁谁谁,你怎么看”的套路;或者是把材料的形式换为漫画,如“60几分得表扬、90几分吃巴掌”之类的漫画。
命题形式常见于开口、闭口两种类型。闭口题如“诺言、选择、坚持”等等,只要考生正常发挥,理据配合阐述顺畅,均分(60%作文总分)总能到手。
若是开口题,如什么什么的选择,坚持什么什么类,很有“三分靠自己,七分看天意”的味道,往往一字错、满篇皆落索;由此,开口的作文题,成为中、高考中“最昂贵的填空题”,今天就先来讲这个。
作文实战案例
人生百态,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每一种味道,既可以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和体验,也可以是人生的财富和感悟。各种滋味,只有尝过方可知晓,只有品味过方可明白,请以《XX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你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如果你是考生,不知道最后会写得怎样,但绝对保证你在审看题目时,心中肯定是什么味道都有。下面是某考生的文章。
成长的味道
1.不觉间又是一年春。百花才崭露了头角,便有无数清芬在尘世里酝酿着。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信步走上阳台,树上的海棠显着红肥,寻着是粉的,也是灼目的。
2.几处芬芳阅尽。我最终将目光久久地落在墙角的那一丛芦荟上。许多年了,记得这芦荟曾是小学同学赠我的,而现在,我也是中学生了。
3.我细细地端阅着这青葱的颜色,蓦然发现,原来它也成了母亲了!芦荟的根部,茂密地拥挤着一丛小芦荟,那么挨挨挤挤地,那么令人爱怜地,躲在春光的角落,是无意苦争春,也是无法苦争春。
4.只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我有意将它们其中的一两枝栽入盆中,真正地独立起来。想着时,我也便这么做了——我们家中从不缺铁铲与花盆。
5.起初的过程,非常顺利。
6.那小芦荟的根仿佛是很浅的,极浅的,浅得令人有些错觉,只消下一铲便能将它连根挖出来,容易得很,可惜我总做不到。我极其小心地拨开小芦荟根边的泥土,它总摇摇晃晃地,可并不倾倒,甚至有些像在暴风雨中挣扎的坚毅女子,千百次地低下头去,又千百次地直起身躯。
7.再细看时,我方大梦初醒:小芦荟的根同母亲的根是连着的!
8.那时我便陷入到了千回百转的境地中去,低头是手中坚硬的铲,抬眼是情深意长的芦荟母子。我究竟是否要砍下去?倘若砍断了根,小芦荟可还能独自存活下去?我不敢再想,也无法可想。凝视着墙角出神时,楼下传来了母亲唤我吃饭的声音,竟是必须作个抉择了。
9.砍吧!仿佛有人这么对我说。我再听不见任何其他的声音,诸如鸟呼、虫唤一类,统统在我的意识中隐去。万籁俱静中,一个声音仿佛从很幽深的峡谷里穿来,穿过了高山大海,穿过了拥挤的人群与车流,那样沉静地告诉着我——独立即是成长,成长总有苦痛。
10.独立即是成长,成长总有苦痛。
11.我没有再犹豫,手起铲落。小芦荟与母亲相连的根须在刹那间一分为二,绿色的汁液流出来,似乎伴随着小芦荟的呻吟与苦痛,流遍了成长的长河,河水里,仿佛带着血色。
12.一定很疼吧。
13.可疼痛又如何?正如每一条龙的诞生都须经过跃龙门的艰辛,每一次蝶的飞舞都须经过蛹时的寂寞,每一株芦荟的独立,都须经历分根之痛。而人也一样。
14.痛的时候痛彻心扉,可痛过之后,是最深刻的成长,须知经了涅槃的鸟儿,才是凤凰。
15.成长本就是层层伤疤的茧。
16.不过,这就是成长的味道啊。
平心而论,我认为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也许是怕孩子骄傲吧,40分的总分,阅卷老师批了36分;并对文章描写细腻,和由事及理的写作手法做了表扬。
考虑到这是一篇当堂作文,在1小时甚至不到的时间里,孩子洋洋洒洒写了近1000字,并且破题新颖,行文雅致,转接自有韵味,长短扬抑隐见法度,具备了许多满分作文的特征---所以成了本次实战作文的选例。
为方便点评,我为每段加了段落标号。
审题与破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时时被提及,从未被解决;也可以说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本人也只能以马后炮的形式,为大家做一点点参考。
一般应试作文题,都有“易上手,难高分”的特征。看似选择无限,实则挖坑无数。
结合实例说一下。
“各种滋味,只有尝过方可知晓,只有品味过方可明白,请以《 XX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这几句话,是审题与破题的关键。
“尝过”指的是经历过,属于现实层面的有所闻有所见;
“品味”指的是思考过,属于精神领域的有所感有所悟;
“知晓明白”指的是说出来写出来,属于表达范畴的有所言有所得。
有经历、善思考、会表达,将所闻所见得来的所感所悟,以文字的形式变成自己的所言所得,实际上,这是所有作文应试的唯一正确打开方式。
以上三大关键环节,六个得分点位,都能把握住,高分;漏掉一二处,均分;只有一二处,低分!
回到本文题目上来“什么什么的味道”---这是一道典型的应试题型,好写;实一点好了,一场演出,一段话,一本书,一次比赛等等;基本能涵盖经历与表达的头尾两个环节,但思考部分很容易被忽略,或者很难写,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如何从具体事例中琢磨出抽象的理论,并能经得起别人的琢磨,也都是哲学家的任务。
那么,只能虚一点了,成功,失败,进与退,失与得等等,这样一来,思考环节可直接引用先哲话语,再加点日常积累的素材,顺带着就完成了表达环节。
但问题来了,经历呢?你的经历呢?你的所闻所见呢?通篇皆是他人语,从无一言为本心。所以,这仍然是一个坑!
但这篇例文很牛。牛在哪里?标题加第一二段,很见作者日常文笔的砥砺。考生取了一个虚的题目《成长的味道》,很稳也很平。
但破题厉害了,将成长的概念,绕啊绕的,偏连上了“墙角的那一丛芦荟”上,成功地由虚转实,方便行文。特别是二段尾“……小学同学赠我的,而现在,我也是中学生了。”有虚有实,虚实之间,成长的味道,就呼之欲出了。
实处用于写经历的闻与见,虚处,尽管铺洒思考的感与悟吧!若我改卷,到此处,就有25分啦(总分60分)。
所以到此时,我要说的是,对于作文开口题,若无把握拿高分,实一点,成绩就稳一点;若有心挑战,那就直接上虚的概念,不过一定要记住,开篇百字以内,必须要有一个具象实在的事物或者事例。否则满腹才华,就有化作东流水的危险。
段落及框架
本篇例文的另一特点,就在于谋篇布局上。务必注意例文中的第5、7、9、11段;以及相应的第10、12到16段。
第5、7、9、11段,基本上说的是经历,是作者的所闻与所见,都是你我现实生活中都能接触的点滴画面,不过作者的功力在于将这些画面定格了,运用短句甚至一句一段的方式,将这些画面变成了“特写”,这是值得许多孩子学习的地方。
而第10段、第12段乃至结尾。展现的就是考生的所感所悟所得所言。平心而论,孩子的感悟并没有太多出人意表的地方,但通篇读下来,你是否有种“孩子挺有想法”的感觉?为什么?除了流畅的文笔之外,有没有段落设计的原因呢?显然有的。
13段到16段,可以是一段的,但分作4段,能让你不知觉间,与作者的心声共鸣,随她文字的韵律舞蹈,打动人心,也就顺理成章了。好的文章,不仅是该长的地方长,更在于该短的地方短。长话短说,保证的是效率,也是效果!
总而言之,不是说标题定下来,开篇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就万事大吉啦。实际上正是考生有心有效地谋篇布局,保证了审题之后破题的一以贯之,也实现了文章主题的完整表达。
别的优点,如文字表述类,需要家长与孩子一道,从软硬两个方面一同久久为功,我就不再啰嗦。
不过有件事还是要提醒下,本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章实长950字左右。鼓励孩子日常多写,尽量写长文,如本文要求600,那就尽量写到800,文字技能的熟中渐精是一方面,打开孩子用笔表述内外两个世界的眼界与胸怀,才是最重要的!但逢重要考试,还是慎重为要,不可行险!本文以660到700字为宜。
最后,我来修改一下这文章,看能不能在阅卷老师的炯炯目光下,再提高2分!
成长的味道
一夜春来一年春,几处芬芳阅尽。最终,我将目光落在墙角的那一丛芦荟上。记得这簇青葱是小学同学赠我的,而现在,我也是中学生了。
细细地端阅着这颜色,蓦然发现,原来它也成了母亲了!根部茂密地拥挤着一丛小芦荟,挨挨挤挤地,令人爱怜。我有意将它们其中的一两枝栽入盆中,真正地独立起来。毕竟家中从不缺铁铲与花盆。
起初的过程,非常顺利。
小芦荟的根仿佛很浅,极浅的,浅得令人有些错觉,仿佛只多下一铲,便能将它挖出,可我总做不到。小心地拨开根边的泥土,小芦荟总摇摇晃晃地,可并不倾倒,甚至有些像在暴风雨中挣扎的坚毅女子,千百次地低下头去,又千百次地直起身躯。
再细看时,我方如梦初醒:小芦荟的根,同母亲的根是连着的!
瞬间我便陷入到了千回百转的境地中去:低头是手中坚硬的铲,抬眼是情深意长的芦荟母子。若砍断了根,小芦荟可还能独自存活下去?若不砍,母亲脚下这小小的陶盆,也许就是你将来永远的天地!
砍吧!毕竟,分别总有苦痛,而独立即是成长。
我没有再犹豫,手起铲落。小芦荟与母亲相连的根须在刹那间一分为二,绿色的汁液流出来,似乎回荡着呻吟与苦痛,仿佛带着血色。
一定很疼吧!
可痛疼又如何?须知经了涅槃的鸟儿,才是凤凰。正如每一条龙的诞生都须经过跃龙门的艰辛,每一次蝶的飞舞都须经过蛹时的寂寞,每一株芦荟的独立,都须经历分根之痛。而人,也一样。痛的时候痛彻心扉,可痛过之后,是最深沉地扎根,是更鲜活的扬枝、散叶、开花、结果,还有不经意间地又吐新芽。
小芦荟,愿此刻低首时的洒泪分离,成就来日高天云光下的笑颜相和。
成长本是层层伤叠做的茧,是道道痕织就的路。
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真味啊!
另:再刺激一下大家,本篇例文考生正读初一,对于许多家长而言,两年后,她将是你孩子中考作文的劲敌。
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