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主题式阅读关于梁启超的书,希望能对这个民国大家有更深的了解。
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学问家,却很少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成就斐然,超越时代的教育大家。
在读了他写给儿女们的数百封家书后,我深深为这位舐犊情深的父亲所感动,所折服-----在一百年前的中国,竟然有一位这样的父亲,教育理念是如此的先进和超前,但同时,他教育的结果又是如此的成功。
这位民国最成功的爸爸,到底在育儿上有多成功呢?
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并各有所长,甚至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教育奇迹,三位院士分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一个家庭中走出三位国家级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更难得的是,除了在学业上的成就,他的子女在品性修养、为人处事、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理财健康等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异常突出。
二
先来看看他的九个子女分别都是怎样的。
梁思顺,梁启超最宝贝的长女,小名令娴,生于1893年,自小梁启超亲自教她读书,为她写过很多诗词,加上她自身酷爱诗词和音乐,著有《艺衡馆词选》一书,曾多次再版成为经典,嫁给民国著名外交官周希哲。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著名的建筑学家,古典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于19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与才女林徽因的恋爱,成为了二十世纪民国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
梁思永,梁启超的次子,1904年生于澳门,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野外考古的奠基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目前,中国学界对中国史前龙山文化的研究,仍然基于梁思永半个世纪前的创见和研究。
梁思忠,梁启超的三儿子,军官,小名忠忠,1907年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校官,1932年在参加淞沪抗战中牺牲。
梁思庄,梁启超的次女,是梁启超的宝贝疙瘩,梁启超经常在家书中称之为小宝贝庄庄,1908年生于日本,在加拿大上中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中国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梁四达,梁启超的四儿子,小名达达,著名经济学家,1912年生于日本。
梁思懿,梁启超的三女儿,被梁启超称为“司马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生于北京,建国后,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活动,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梁思宁,梁启超的四女儿,南开大学毕业,在姐姐梁思懿的影响下,年轻时就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
梁思礼,梁启超最宠爱的小儿子,小名老白鼻,1924年生于北京,著名航天专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长征2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三
作为一个政治家、学术大师、教育家,梁启超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写了总数占其著作总量1/10还多的书信,给世人留下了安身立命和教育孩子的绝好教材。
可以说,梁启超家书对后世的影响,绝不比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要逊色。
这些家书也涉及一般家庭事务,像平常百姓的家书一样,但更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了梁启超对于求学、勇气、责任、坚持、处世,、健康和理财等人生重要方面的基本主张和深刻的指导。
并且,他放下家长的架子,把自己和子女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用他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就种种人生道理娓娓道来,尽显他对于孩子们的真挚感情,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当今的社会,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说明梁启超的教育观念不但超前,而且非常合理。
梁启超无论治学还是为人,都堪称完美,古来少有。
首先,他懂得如何做学问。
他说:“以后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
他认为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凡做学问,总要忙活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他性情高洁,人格丰满,自律甚严,他说: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他又写到:“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该往吃苦路上走”。
他富于理想,又脚踏实地,他说:要之生为今日之中国人,安得有泰适之望,如我者则更无所逃避矣,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的人物。
他境界高远,又心态平和,他说,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他又说,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他身体力行,坚持到底,他跟梁思成说:只有努力把自己学问学够了回来,创造世界才是。
“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
可以说,梁启超是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名满天下,同时,他又教子有方,家庭美满,受人敬仰,梁启超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是快乐的一生同时,更是丰富的一生。
一、关于如何治学
在子女的学业上,梁启超教导子女们求学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赞成追求满分、优秀、神童,认为只要勤奋付出就无愧于心,他反对压抑童趣天性,认为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早熟人才,是不科学不合规律的。
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最终换来九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呢?”,“总要把墙基越做的厚越好”,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广大父母尤其有现实意义。
为了让儿子梁思成接受更好的教育,梁启超计划把思成送到青岛读书,但妻子总是舍不得子女离家,特别是在子女还比较年幼的情况下,对此,梁启超在家书中用自己十二岁就独自一人在省城求学的经历来劝导妻子,同时又说,青岛和天津的距离不远,经常探望儿子也很方便,可见梁启超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来不耍家长作风。
尤为可贵的是,在重男轻女极为普遍的民国,梁启超教育孩子不分男女,同样倾心,对长女梁思顺科目非常关切,尤其问及学习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受益,并表示为了女儿的学业,宁可舍弃“移归之便”而“暂不移家”,说明其对子女教育的注重。
二、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上,梁启超经常虽然身处政治争斗的漩涡之中,不胜困顿烦恼,但是,他终已不能忘天下,忧国忧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在给孩子的家书中,梁启超也不断提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理想,其间所透露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深深地感染着自己的孩子,而这些,最终于内化为他们自身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他不仅重视孩子们的专科学业,更注重品格素养方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为社会、为民众,乃至为国家效力做贡献,为做人的基本义务和人生价值,在为人处事上利民利他,在专业上要经世致用,为社会出力。
梁启超崇拜墨子的人格,自称任公,他一直以吃苦耐劳,修身齐家养性律己,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始终以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大气派,关怀着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并以此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沟通交流
梁启超非常重视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他的方法是:首先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把在成人世界遇到的部分困难和迷惑跟孩子交流甚至倾诉,孩子自然就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比如,在其中一封家书中,梁启超甚至将自己当年在北戴河买房及相关的收支情况,都坦诚地跟孩子们沟通交流,他把孩子当成朋友,孩子们自然也把他当成朋友,有什么心事自然愿意跟父亲沟通,梁启超也因此总能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成长信息和精神状况。
梁启超对儿女充满着深沉而强烈的父爱,他九个子女先后有七个曾到国外读书或工作,尤其在晚年,他有五个子女求学海外,他非常想念他们,时常跟他们写信,称他们是“老白鼻、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多么喜欢疼爱自己的孩子们。
在梁启超写给海外儿女的家信中,很多都是对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如讲述他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询问子女们的学业进展生活问题,但是字字句句均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体现出深沉的父爱。
梁启超对海外儿女们的思念是出了名的,在这段时间,两代人以书信倾诉着彼此的苦和乐,悲和欢,他们互相惦念着鼓励着,只有真爱才会如此深情,才会琐细必告而乐此不疲,子女们更把阅读父亲来信视为一大乐事,在那民国开年的战乱之秋,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心灵的交流感应,亲情濡染如此,难道不是一种最难得最珍贵的家庭教育吗?
四、梁启超非常重视子女们的身心健康
晚年的梁启超由于身体欠佳,常年生病,他以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积劳成疾的事例告诫儿女,切不可学习过度,要劳逸结合,保证休息,并应该多参加一些游戏运动。
他还经常在家书中平静地叙述自己的病情,事无巨细的讲述自己的生活细节,包括食疗食补所用的品种等等,这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传达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自己乐观豁达与自信的精神。
梁启超并不属于长寿者,在他的学问思想臻于成熟,应当大有作为的时候,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与世长辞,但即便如此,他的成就仍不可超越,这跟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百折不回的意志分不开。
在家书中,他时时不忘对儿女意志上的培养,他说,“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大好机会”,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即便是在现今仍不够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梁启超也都有考虑,他认为逆境容易成才,烈火才能炼出真金。
五、希望儿女们都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梁启超是一个心态非常乐观积极的人,他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在他信奉的词汇里,什么悲观,什么厌世,一概不存在。
1926年3月8日,他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在忍受病魔折磨的时候,他居然能苦中作乐打趣自嘲,他写道:“我写这封信是让你们知道我的快活顽皮样子”。
他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也深深的感染着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们在后来的人生中,常常想起父亲的教诲,并鼓励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奋勇前行。
梁启超内心所牵挂的不仅是自己的那个小家,还有正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的国家,他认为真正能救中国、改变中国的就是教育,而革新传统教育,他正是先从自己的小家开始做起,为自己的教育理想以及儿女的幸福而努力探索,梁启超那种匡世济民的博大胸怀,也在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一点一滴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女。
无论是位居庙堂之高,还是身处江湖之远,梁启超从来都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往往愈是逆境愈是乐观,正如他在书信中向儿女倾诉的:“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
梁启超希望儿女们也像自己一样,拥有生活的热情和胸怀,有着一副适者生存的良好心态。
六、重视为人处事
梁启超本人是一位很成功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因此他非常重视为人处事的学问。
再写给儿女们的家书中,梁启超鼓励子女要多出外走动,多结识朋友,同时,又提醒他们,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这里面无疑凝聚着梁启超跌宕一生的智慧与感悟。
在给三儿子梁思忠的一封家书中,梁启超告诫其交友要慎重,性情要稳重,主意要坚定,在阐述这些道理前,他先讲述了一段自己因人事及环境方面的考量,而拒绝北京方面职务邀请的例子,可谓现身说法,因此,孩子们很容易就能领会父亲的用意。
比起为子女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传输健康科学人生理念也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虽然不能强迫子女接受,甚至必须按照父母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去生活,但父母毕竟有着多年的生活积累,其中不乏经验与教训,将这些人生感悟告诉子女,影响子女,自然是子女成长中最珍贵的精神养分。
七、君子爱财,理之有道
梁启超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财的父亲,因此他对儿女们的财商教育,就显得非常的先进和超前。
他既知开源生财保值增值,又明道义轻重,舒困救济,这就是梁启超在家书中不断给孩子们啰嗦的理财观念。
梁启超颇有经济头脑,除了平时任职与稿费收入外,他还参与股票投资,有多种收入来源,他经常在给女儿们的家书中详细罗列各种流水细账,一方面让儿女们知道挣钱持家的艰辛,另一方面对孩子建立自己的理财意识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梁启超的经济收入如何,具体很难考证,从散见的一些资料来看,梁启超收入颇丰,不仅支持自己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能同时供应几个子女在美国、加拿大留学,由此可见,梁启超很有经济头脑和赚钱能力。
大体上,梁启超当时的收入渠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任职,1925年,梁启超任清华国学院教授时月薪四百元,任政府官员八百元;
二是稿酬,他的书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无论是稿费还是版税,都是最高的;
三是各种演讲和讲课费,晚年更多一些;
四是股票及投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梁启超理之更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