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患了一种忙碌病,李宗盛在《忙与盲》里唱道:“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每天踏着晨光上班,着急忙慌处理工作,傍晚伴着月色回家。晚上吃完晚餐,还得辅导孩子写作业。
随便做点家务,刷下朋友圈,就到了睡觉的点。第二天又继续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疲惫不堪,忙得像个滴溜溜转的陀螺,结果却是“盲盲盲,盲得已经没有主张,盲得已经失去方向。”
越忙越乱,越忙越穷,一直在原地转圈圈。
梁实秋说:“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
当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时,就相当危险了。
01
知乎上有个帖子,关于高考“穷忙族”的日常:
从未悠闲地吃过一顿饭,一边听着英语录音,一边吃着裹在麦当劳纸袋中的鸡腿堡;
看书时频繁地掀书页,目光在每个页码快速扫过,一停下来就顿觉罪恶感;
白天埋头于书山题海,晚上回到家继续挑灯夜读;
甘冒生命和致残的危险,放学回家闯红灯,就为了抢那几分钟;
计划了多次要好好放松一下,手头上却总有忙不完的事……
他们都努力成这样了,不成功似乎天理难容啊,但事实却是:拼命“榨取”时间,“享受”失眠,但成绩没有起色,依然看不到丝毫高考的前景……
扎不扎心?
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中招了,纷纷在校园论坛发表言论,说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高考“穷忙族”,“我每天一大早6点半到学校,学习几乎得加班到晚上11点以后,可成绩仍旧还是上不去。连死的心都有啦!”
同学们的崩溃让我想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一个故事,从中或许可以找到解药。
有一天深夜,卢瑟福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就关切地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在做实验”。
卢瑟福觉得奇怪:“上午你在干什么?”
“做实验。”
卢瑟福继续追问,“下午呢?”
“做实验。”
老师皱起眉头:“那晚上呢?”
“也在做实验。”
学生以为自己的勤奋能得到导师的夸奖,没想到卢瑟福非常生气:“你一天到晚在做实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真正的学霸应该是思想触觉灵敏、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的人。
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看上去很充实,事实上大脑失去思考的空间,浑浑噩噩,灵感全无,做事没有效率,只会让自己沦为学习的机器。
成天只忙于低头赶路,忘记了要抬头看天,结果就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02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曾经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
刚刚上班时,他一个小时的课时费是140元,感觉生活压力很大。
为改变现状,他异常努力,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备课,吃饭极不规律,睡觉不超过5个小时。有时候怕困,甚至中午不吃饭,靠喝大量的凉水和红牛来保持清醒。
但这样他还是觉得不够,他把自己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经常晚上吃夜宵,体重飙升,不洗头发不刮胡子,穿得也很邋遢,学生都以为他四十多岁了,事实上他是90后。
李尚龙说,那几年就像温水煮青蛙,大脑已经麻木,压根就没想过还有别的出路。每天把自己整得疲惫不堪,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两三万。
到了第四年,他突然发现好多同事辞职,出去做在线教育,每天只上一节课,工资却翻了一番,而且时间得到了解放。
李尚龙受到了刺激,他逼迫自己每天晚上八点后,留出一些时间来看书、学习、思考。想想生活中是否有哪里不对?哪里可能陷入了循环,需要去改变?然后给明天列一份计划。
一段时间后,李尚龙也和另外两位老师辞职了,开始共同创业,自己找平台招生讲课,没有以前那么累了,工资反而增加了几倍,最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
回忆那段疯狂的岁月,李尚龙说:“那时的我不是忙,而是懒。我懒于去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懒于改变生活状态,懒于去思考为什么自己这么忙。”
解放手脚,积极思考,让李尚龙找到更多可能。
自此,他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扇扇大门向他敞开,90年出生的他除了是百万畅销书作家,还是“考虫网”联合创始人,中国优质新偶像、青年导演、编剧。
有人说,李尚龙用十年的青春,奋斗了普通人一辈子的成绩。
如果只是一味的拼时间,他顶多成为新东方一名敬业的优秀老师,绝对成不了今天的李尚龙。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李尚龙的加速度来自于思考。
计划好,再奔跑,只有那些积极思考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有更高远的眼光,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03
我刚刚工作那会,需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学会为人处事,事情一件接一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
后来工作熟练一点了,但还是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每天如政要般日理万机,根本停不下来。
“睡觉睡到自然醒”的人生理想早已丢到爪哇国,浪漫悠闲的生活也成为一种幻想,看一场电影更是觉得奢侈。
生活像是进入了无限循环的无趣模式,像一潭绝望的死水,再也激不起内心的半点欢喜。
有天一位同事看到我,半开玩笑地说:“第一次见你时还以为你未成年,才工作两年,青春气息哪去了?”
我被吓到了,赶紧跑去照镜子,里面那个人耷拉着脸,表情僵硬,眉头习惯性地皱起。一定不是我!
那天下班后,我难得地放下手头的事,拿出久违的纸和笔,和灵魂来了一次深度对话:
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如果意外比明天来得更快,你会后悔自己碌碌无为吗?
生活品质和工作无法兼顾吗?
每天这么忙,真的就没办法改变了吗?
如果要改变,应该从哪里着手?
……
问完这些问题,我大舒一口气,找到问题不可怕,对症下药就好了,可怕的是每天稀里糊涂,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我学着去总结规律,参考别人的经验,到网上看一些教程,也学会利用一些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之余居然有了闲暇时光,时不时还可以去看个电影放松一下,我的心慢慢复苏,恢复了感知美好的能力。
我决定重拾学生时代的梦想,开始挤出时间读书写作。文字不仅有治愈的功效,让我的郁闷一扫而光,而且整合了我的知识,让思考变得更有力量。
虽然还是忙,但是忙而不乱,忙得有节奏,忙得有价值。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句经典台词: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人一旦忙起来,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目标所迷惑,如果不静下心来思索,就会失去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人也会变得面目可憎,庸俗不堪,渐渐地,就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再忙,我们也不要忘记思考。
思考是人最高级的属性,它能帮助我们拨开云雾,找回最初的梦想,找回真实的自己,提高生活品质,做一个优雅的人。
04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懒惰是一个人的本性,深入思考简直是一个反人类的特质,要踏出这一步真的很难。
但如果不跨出思考这一步,可能到了80岁,还是又忙又穷又累。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多莉·克拉克,给职场人士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强迫自己腾出时间来思考。
美国商业顾问南丝·格尔马丁在《暂停》里也说:“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想得更清楚。”
暂停,是为了更好地远行。越忙,我们就越得逼自己留出时间去思考,哪怕每天只有20分钟,也会起到了不起的作用。
从忙碌混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喘口气,暂时慢半拍也不要紧,整理思绪,静心思索,明天的赛程会更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