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乔帮主黄乔
傅联要死了,这是前两天傅联内部会议的开场白。
帮主作为外挂,第一次参加重庆傅筹者联盟的内部会议就听到这样的结论,还是吃惊不小。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死了?组委们开始大倒苦水了,一个月内连续做三场千人级大型活动,几乎每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谁都不知道这种状态还能撑多久。
傅联会不会做死,或者什么时候死,我真不知道,这次会议,帮主以旁观者的角度参与了全程讨论,仍然发现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做过社群的我曾经遇到的,公益型社群究竟是昙花一现的产物,还是能可持续发展?我想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置可否,傅联是目前为止我认为在重庆做的最有品质的社群。从活动质量来看,视野国际化,形式多样化,极大拓宽了重庆青年的认识边界;从核心团队来看,年轻又富有朝气,都是各自领域极具才华的小伙伴。一场场有价值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好多朋友都愿意加入组织,一起装逼一起飞。但是傅联真的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个强有力的组织吗?非公司化运作的自组织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的良性运转?
说到松散型自组织,楼主同时也观察了好多重庆本土的社群。发现一般做了一年以上的社群大概有三种出路:一,转变为会员制的收费群,只为小部分人服务,比如黑马会。二,活动做的好的,转变为营销公关公司,专业做策划,比如重庆干货帮;三,迭代产品,从社群中聚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实现商业变现,比如创客公社黎叔的有它小面。更多社群以上三条都没走,也没想好怎么走,社群红利期一过,活跃度就逐渐降低了,比如我做的女友圈。
公益性的社群是最能快速积累人气,源于它的非功利性以及免费的概念。在我看傅联的爆发式的增长源于它的公益性,但同时,公益也成了阻碍它发展的羁绊,公益型社群仍然面临了诸多硬伤,比如傅联就经历着以下问题的考验:
一、公益之困
社群的发起是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目标,但没有经济利益作为捆绑的组织,是否能长久可持续发展?情怀究竟还能支撑大家多久?这是个问题。
二、团队混乱
这样自发松散型的组织,很难有奖励措施,导致分工不明,人员流动性也大,比如TEDxchongqing除了几个全职的核心成员,志愿者大多来自学生。如何驾驭流动型团队,这是个问题。
三、外部质疑
收费的初衷是为了抹平成本,但一旦涉及到资金,难免受到质疑,公益型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的区别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四、内部分歧
公司做大了,也会面临管理层意见不合的时候。傅联期望的去中心化,显然在做决策的时候不适用。为了避免内耗过大,民主还是集权?这是个问题。
五、价值认知
民间公益大多不是为了利即是为了名,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影响力。尽管努力维持着公益的初心,但物料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也无一不在消耗着精力,但一番劳心劳力之后,究竟会给多少人产生实际价值,有多少人是真正认可并自发传播,还是只是来体验个免费的午餐,吃完就散伙,这都很难考量。当组织者发现影响力始终在一个量级就上不去的时候,还会有持续的动力来做公益吗?这是个问题。
以上问题与其说是傅联的问题,不如说是对我做了一年的社群——女友圈的一个总结。女友圈做到千人级女性社群,发心是希望帮助青年女性成长提升,实现个人价值。但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之前在深圳工作,发现周末爆满的是图书馆,而回到重庆发现爆满的却是麻将馆。重庆作为西部重镇,文化及创业氛围仍远不及北上广,在北京傅盛演讲的门票能炒到几千元,而重庆却只能卖99元,还需要卖力又艰难的做推广。尽管公益难做,但像傅筹者联盟这样的组织,为拓宽当代青年认知边界而努力,还是让我觉得这座城市仍有希望。一个有内涵的城市,不应该只让美女和火锅成为它的标签,青年才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城市需要不断引入创新思维,才能迸发活力。
5月28号,傅盛在重庆的分享会,我推荐大家可以去听下,不是说傅盛这个人有多牛逼,而是一个屌丝成功逆袭的故事,他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可能会对你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5年是社群元年,在这一年之中,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大大小小的社群风起云涌,这是一场屌丝的狂欢,也是一次变革的探索,社群组织者是践行者,颠覆者,亦或是殉道者,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怀着一颗不甘平庸的赤子之心,我们一直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