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读《不疯魔,不哲学》这本书中看到里面强烈推荐的一部电影——《恐怖游轮》。由于作者推荐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阐释一个哲学理论(就是大名鼎鼎的罗素悖论:明明自相矛盾却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而举的例子,所以我就带着对这个哲学理论的好奇和这部作者赋予哲学性质的恐怖电影敬畏之心,花了一个晚上去看完《恐怖游轮》和豆瓣上相对主流的电影解读。
其实《恐怖游轮》本身的情节并不恐怖,讲述的说一位单亲妈妈跟暧昧对象一群5人驾驶游艇出海遇到暴风雨,翻船后被一艘路过的游轮搭救。登上游轮后发现游轮空无一人,气氛诡异,后来除了女主以外的4位小伙伴陆续被蒙面人射杀(肌肉男是被女主本人伤害的),后来蒙面人追杀女主,女主极力逃跑,经过一系列的船战戏,女主终于把蒙面人击杀推进大海,结果新一轮的循环又开始,5人行队伍(包括女主另一个自己)又重新遇险上船。
当然这不是电影的全部情节,只是懒得再剧透了。重点在于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跟一开始的哲学解读已经是大庭相近。不是说以罗素悖论为基础的解读不对,只能是悖论解读只是解读这部经典烧脑电影的一个层面,其实也可以从心理学层面,伦理层面去解读这部电影的。不如这样说吧,哲学解读把我吸引到这部电影上面,我带着哲学解读这个思想背景去看这部电影,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产生不同的看法,结合豆瓣上电影解读,丰富了我对这部电影在各个层面上的理解。
其实这与我这两天一直思考的关于刻板印象的问题不谋而合。在我最初的理解中,也就是我对刻板印象的的刻板印象,认为刻板印象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习惯,因为刻板印象会屏蔽了我们看待事物全局的机会,让我们一直停留在带着某种偏见看待某种的事物的状态,所以我一直都很恐惧自己掉进刻板印象的圈套里面。
但这几天一个新的念头涌现在我脑海:其实我们是无法避免刻板印象的,因为刻板印象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引人入胜的刻板印象打头阵,可能我们连深入了解某个特定事物的兴趣都没有。如果你跟一个小孩子说人生就是苦乐糅合的过程,他不会提起好奇心,因为说到苦,会让他们产生恐惧的记忆;但如果你跟他说人生是一场好玩的游戏,他可能会探出好奇的小脑袋问怎么好玩呢?所以,如果全然地否决刻板印象的影响,那么就等于完全关闭深入了解某件事物的大门。
理论上是如此,但由于我们的精力有限,实际上我们往往仅仅依赖刻板印象去看待我们遇到的大部分事物。例如对品牌的追求,经典案例:H&M。由于我还是游走于纯粹消费者和半个有生活补助收入的狂妄学生中,所以H&M和优衣库基本就是我消费得起的品牌。可其实就凭衣服的质量,比H&M好的不知名衣服一大堆,而且价钱还说不定更便宜,但是我还是只会去买H&M,即使它的衣服质量没有保证和某程度上的偏贵的。因为在我的刻板印象中,H&M是一个知名品牌,我知道,我身边的人知道,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我的潜意识就是让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穿得起品牌的人,也就是说我主动控制别人给我贴上穿得起品牌的人的标签。而我对H&M的了解仅仅如此而已,连H&M选用衣服质地,我根本没有兴趣往深处继续探究,因为就单单的品牌效应已经满足了我。
如果我们为了不受刻板影响的干扰,遇事必然去寻根问底的话,精力被完全占据,那我们迟早会被自己搞疯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允许刻板印象进入我们的生活,因为刻板印象能够减轻我们很多思考的负荷,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迅速做出决定。但是,一些我们看重的或影响人生主线的事情,例如婚姻,转行,升学还是工作的决定,我们就很有必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想不通的点一定要刨根问底,但求活得通透。
乱扯刻板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会用发现的眼光, 金子就在你身边。 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孩子长处的父母是称职的父母。 一位作家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