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秋水老师:从你的方向往外看出去,看到那束凤凰花了吗?
我抬头往窗户外看去,远远的,一束火红的花开的灿烂。我早上跑步的时候经过那里,却没有发现它的存在。秋水老师拿出手机里拍得那束花的照片给我看,热烈而美好的画面,如此夺目的美,我竟然视若无睹。我在深圳三年,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开放,我能叫出的名字寥寥可数,甚至都不知道这种时下遍布大街小巷的花叫凤凰花。
我苦笑着,没有勇气看她,低头搅拌咖啡,把上面撒着的一层佐料搅拌进咖啡里,掩饰自己的落寞和尴尬。
“你爱喝卡布其诺,那你知道卡布其诺要放肉桂粉口感才最好吗?”
我错愕,停下搅拌汤匙的手。每次喝咖啡,最常点的就是卡布其诺,我只觉得好喝,却从没想过上面撒着的一层佐料叫什么,也从没想过卡布其诺和其他咖啡有什么不同。
我像一个闯入自己生活的陌生人,对着眼前这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无言以对。
我不能原谅自己
从与秋水老师会面时间起,已过去3天。这三天可以说是我最痛苦折磨的三天。罗素曾经说“我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信仰可能是错的”。我曾经笃信的生活信仰在短短的90分钟的谈话后,土崩瓦解。没有信仰的人生,靠什么支撑呢?
反思的过程是痛苦的,这种感觉就像把自己的生活撕成碎片,然后再一片片地拼凑出不同的图案。反思与否定是并存的,而每天早上起床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过去的生活态度,越是客观的否定,就越是残忍。在这种煎熬中,我一遍遍拉回想要逃避的自己。如果简简单单生活,如果没有写作的诉求,那完全可以决定放下书籍回到生活,可难的是我要重新规划写作与生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就是在今天,原谅自己的执念后,才终于有勇气提起笔来,记录这一切。
没有谁愿意孤独生活
如果这些问题只是触及了我的羞愧的话,那下面的一席话却让我惊慌失措。
“你今年27岁对吗?有想过婚姻吗?”
“暂时不想结婚,在我看来,书籍比恋爱重要多了”。况且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除了工作,又要健身,又要看书,哪有精力去谈恋爱。
“10年后,我是说10年后,有想过吗?”
我试图在脑海里勾画10年后我的家庭画面,令我惊讶的是脑海里一片空白。也就是说,在我27年的生命中从未有过有关婚姻和家庭的想象。一股孤独感和空虚感瞬间淹没了我。在“宁愿剩下,不愿将就”,“一切随缘”的口号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年轻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可以用一切看似丰富的生活来填满自己,可有谁愿意孤独一生呢?
“你不懂得感受生活,把自己躲在书籍构筑的象牙塔内,怎么能拓展自己的人脉和朋友圈。读书的习惯很好,可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
会面结束后,我像被抽空了的气球,萎靡在沙发里。工作、健身、烘焙、读书,这看似充实而繁华的生活,此刻却像一场黑白色的浮光掠影。用长远的目光打量它,单调而盲目,竟毫无意义可言。
回首过去,扎根当下
秋水老师说起我的老家河南,说起郑州的河南博物馆,说她当年在博物馆内见到课本上讲过的司母大方鼎和金缕玉衣时很受震撼。她用细腻的言语描绘她童年回忆里临近孔子故居的老家,也讲陈忠实笔下的山西,也讲河南的鹤壁。这些朴素而平凡的城市和地方,在她的描述里,竟会出奇的迷人和饱含深情。而我,常常因为没有灵感杜撰一些虚空苍白的故事,是因为不会爱呀。
作为一个写作者,应当是博爱的。
她问我为什么不去写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故事,扪心自问,我觉得他们太平凡,太普通,不够震撼。说到底还是对于写作这件事的态度有问题。写作应当是记录,踏踏实实地记录。人们在你记录的故事里获得感触,这才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态度。文以载道,便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当我怀着这样的眼光和心态去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发现动人的往往正是那些贴近生活的片段和感触。
关于未来
从今天起,对周遭的人和事多一份关怀,平衡生活与爱好,勇敢去爱,苦的甜蜜的都是自己的记忆。脚踏实地,拥抱生活,记录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