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是为正觉。——一哲人如是说
行者,修行人常说“觉知”和“观照”这个两词,它们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回应:觉知和观照这两个词相同吗?当然不同,如果完全相同,老祖宗们就不会造出这两个词了;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觉知是萤微之光,而观照则是天空中的太阳。两者都牵涉到“知”,而从觉到知的强度不同。修行觉知和观照的不同,就好像你走夜路,一个人是拿着手电筒走,而另一个人干脆把一轮太阳搬上了天空。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修习觉知,你是拿着手电筒走路;而观照修习,而是你让太阳照着你走路。
现代修行体系里的人都大讲觉知,事实上你仔细地观察传统的佛经中,基本未出现过“觉知”这个词。为什么呢?难道古时的修行人不知道有“觉知”这个生命的东西吗?也造不出“觉知”这个词吗?不,不是的。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觉知和观照的不同了。佛经里有观和照这个词,但它们是分开说的。比如,心经中的第一句。它们为什么要被分开说呢?佛陀——说经的人,为什么不说观照如何如何呢?
这是因为“观和照”二字也有不同。观照观照,人们常常理解,照是观的结果,观是照的起因。在我看来,并非那样。“观”这一字,就相当于我们现代常说的“觉知”两字;而“照”字呢?它是“观”的相反,反方向。以我的经验来理解:观就是我看它,而照就是它看我。这个“它”是指什么呢?我的意思是指,法身、事物。
在修行之中,如果是你观察事物,这是觉知,但对于止苦这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这能起到止苦的作用,基本也是你的苦被一个“观”的念头给占据了,苦的念头暂时没地方待了,所以你暂时性的不苦了;但下一刻,但过一会,你忘了“观”或某个间隙你没“觉”之念时,苦又会来了。所以“观”——你看事物、你看法身——你觉知,对解决苦的力量性和有效太小了。
但“照”则不同。但是照不是一般人能照的。往往你没过足够的观的经验,你无法体验照的能力。照与观的关系,从某种意义说,照是观的升华,而观只是照的最起初之始。在修行中,一些师父常常教你观一些相,看法身或事物——你看法身,你能让法身看你吗?你看法身很容易,向外看或看一样什么东西是容易的,但你能让法身看你吗?在我看来,你看事物,叫觉知;而你能以事物的身份来看你自己,这叫观照。修行人能觉知者易,能真观照者有几人?若你能看法身,那仅叫觉知;若你能让法身看你,这才叫观照呢。你真的体验过观照吗?
在修行之中,练习觉知是有意义的,但意义不大;而观照才是重要的,但它又不易教,不易说明白并让你体验到,这就是做一个师父的困难吧,这就是交流的困难。觉知断苦是锯之于木,是“切断”式的;而观照除妄则是阳光照物,是“气化式”的。觉知除妄念,还是二法——对抗式的;而观照除妄想,则是不二法——是超越式的。坐在那里,突然一些悲伤的念相来了,你几乎成了一个悲伤的人,但突然观照升起,你“看到”那个悲伤的人表现得很悲、很伤感、很认真……很好玩,刹那间一阵欢笑升起,笑声立即和悲伤相遇,立刻悲伤被化解了。就像从地上升起的浊气凝聚成阴云,而突然阳光照射下来,它突然就不见了一样。这就是观照的情形。而若是觉知就不一样:觉知的老师教导你,当悲伤来,不要逃避,要进入悲伤,要和悲伤成为一体,带着觉知等等。这显然是不同的方法。以我的经验,观照的能量胜过觉知百倍、千倍,而它们也是大不相同的方法。
在觉知和观照这个词汇之间,如果让我强调哪一个词,我强调观照。我不会再像一般的师父一样,告诉你:要觉知地走路,觉知地抬脚,觉知地看着一样事物,觉知地观察你自己……。我不会那样。这太有限了。我会说:看一只小狗,以小狗的身份奔跑;看一只鸟,以那只鸟的身份飞翔,就像你是那只小鸟;和一棵站在一起,你就是那树,它的枝条动就是你的枝条动,微风吹过它就是微风吹过你;观你的法身——不,让你的法身观你……。这是我的教法。但因为你没有过哪怕一刹那间的类似的经验,所以我的说法不容易让你明白。但一旦你明白了我的说法,你也就明白了“观照”和“觉知”这两个词的不同了。事情就是那样简单,因不了解而觉得难。
在心的游戏、活动或工作中,如果我们要选择一种修习,修习观照吧:观,你看它;照,让它来看你。观者,觉知;照者,真观照也。所以观照二字,重点在照字上,而不是观字上。在体悟中了解它们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