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青春各有色彩,或快乐、或吵闹、或安静、或烦恼、或挣扎、或任性,但仔细回想起细节,是不是痛苦比较多?
也许,是吧。
《狗十三》,一部由狗子带出的青春片,没有堕胎,没有车祸,却赤裸裸地揭开了成长的痛和青春的伤疤。电影主人公李玩,母亲很早就离开了,父亲再婚,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十三岁的年纪,恰好是一个“爸爸嫌妈妈烦”的阶段,李玩心里藏着悲伤和苦痛,情绪里也刻着青春特有的叛逆因子,她渴望关爱与理解,可事与愿违,大人的思维里,把小孩想得太简单。
李玩爸爸强行要求李玩参加她特别不喜欢的英语小组,因为这件事,她和爸爸开始冷战了,爸爸为了讨好她,特别买了只狗子送她。李玩看到狗子后内心一边是欣喜一边是执拗,这种状态像极青春时的自己,任你内心波涛汹涌,却还要在表面上披上一身冰冷的铠甲,一副要和你死刚到底的姿态。尽管如此,李玩还是被烦人又可爱的狗子折服了,她给狗子取名爱因斯坦。
她和老爸的僵局本该因为狗子而顺利打破,可生活就是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始料不及。李玩爷爷在买菜的时候把爱因斯坦弄丢了,爷爷把李玩爸爸和继母都叫到一起,仿佛在组织一个队伍,来抵抗李玩知道实情后的情绪炮轰。果不其然,李玩爆炸了,但她急着寻狗,使这个家里扮演救兵角色的人侥幸逃过这劫。李玩冲出家门,不顾夜是否安静,不顾街坊领居是否已经休息,就这样大喊大叫着,寂静的夜就这样被李玩给搅醒了,她的叫喊声惹醒了周边人家养的狗,街道上立刻充斥着此起狗吠声。后来李玩爷爷出来找孙女,却被焦急又愤怒的李玩一把推到在地,扭伤了脚脖子。
影片放到这里,我的内心是气愤的,有一种想冲进去打她的冲动,吵闹邻居不说,还弄伤了爱她的爷爷。可转念一想,这就是曾经的自己啊,面对身边亲近的人,叛逆、任性、不妥协,逃离、视而不见,仿佛自己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李玩不顾一切的找狗,其实也是不顾一切的不妥协,她不愿意放弃自己坚守的梦想,李玩喜欢物理,喜欢听摇滚,喜欢读《时间简史》,可是大人们看不懂她对这些爱好的坚守。
爱因斯坦终究还是没有找到,大家知道,这件事总得有个了结,她精明的继母便提议又买了一只同品种的狗回来,全家人给李玩编织了巨大的谎言,李玩试图挣扎着逃离这个谎言,让原本和她同频道的表姐帮她一起,可是表姐却意外地和大人们一起编织着这个谎言。
李玩情绪爆发了,她颓废地去找表姐男朋友喝酒。回来后,撞上了爸爸,她却像宣战似的在她爸爸面前对瓶吹,李玩爸爸情绪失控了,狠狠地打了她一顿。
在李玩被打的那场景,让我真心感觉李玩那时就像“一条狗”,一条不听话的狗,被一直压制着她的主人暴打,却无力反击,心里一点一点的防线被击碎,最终在自己躲在卫生间洗澡的时候轰然崩塌。水气弥漫了整个卫生间,李玩蜷在墙角抽搐,一种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的情绪油然而生。
李玩出来后,她的爸爸也许是内疚也许是心疼,拉着李玩安慰了一番,说“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不知道出现在多少人的青春里,一句现在看来极具杀伤力的话,防线被击溃的李玩心里却是甜的,像颗枣,在慢慢滋润着李玩叛逆防线倒塌后的那片土地。
也在那时,李玩开始不一样了。她试着重新把那只新来的狗子喊做“爱因斯坦”。这件事对李玩来说,是种妥协,家人为她织的谎,她接受了,学会了蒙骗自己。
就在之后的一天,她被爸爸带到了她从未知的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日会上,愕然如她。如果这个真相在她没有经历过谎言与逼迫这一系列挣扎之前揭开,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实在不敢细想。可现时的李玩不同了,她耐着性子陪弟弟玩闹,甚至还有刻意拉进关系的感觉。因为她知道,她如果不妥协,大人的伪善和欺瞒就会逼得她无路可走,与其受折磨,不如走进大人们乌烟瘴气的世界。
影片的最后,在爸爸以庆祝她保送高中为由头,组织了家族聚会,在餐桌上,一位叔叔端了盘红烧狗肉到李玩面前,说是特地点给她尝的。知情的家人全部瞠目结舌地等待,不哼声不出气,包厢里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寂静,李玩内心或许上演了一部青春回忆录,最终夹起了狗肉吃了下去,并说了声谢谢。多么沉重的一声道谢,这声谢谢将她的青春彻底埋葬了。
成长就是那么一刹那的事情,当儿时那份纯真又执着的情绪褪去,你已经从一个不愿驯服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会向社会妥协、会向权势低头的大人,那一刻起,你必须自己承担起这份“成长”之重。
那段成长,或许有诸多的不美好,可长成后的你,能包容会隐忍,懂得体恤家人,学会了如何处理和那些爱你的人的关系,这也不失为一件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只是,愿长大成人的你,不要回避自己的感情,不要无视自己的在乎,也不要丢弃了青春时对梦想的坚守和对美好的热忱。
文/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