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能有什么泪点呢?”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不禁笑了笑自己的“年少无知”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这是一本十分深刻的书。
我想过,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查理·高登这样的人,我会怎么做呢?我能保证不去嘲笑他们,但我依旧会不自觉在心里把他们归为和我不一样的“异类”,视他们为“不正常”。当人们的嘲笑和欺侮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他只会笑,因为不懂,甚至还感到快乐。因为童年的他,耳朵里总是充斥着妈妈对他不聪明的责怪,有了妹妹之后,他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被喜爱就是因为不聪明,因此他把自己的所有不幸——不被人喜爱,被嘲笑欺侮,被父母抛弃——都归结于自己的不聪明。即使他可能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聪明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查理·高登的内心始终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我要变聪明,如果我变聪明了我会拥有一切,包括我不曾拥有过的东西。我想,这是驱使着他参与实验的一个最主要因素。
如果有一个可以变聪明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想我多多少少也会动摇。为什么想要变聪明?因为变聪明之后或许可以解决一些当下的我无法解决的事情,可以理解当下的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查理·高登也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可当他变聪明之后,他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得那样简单。自己懂的确实多了,他发现所谓的受人景仰教授也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盲区,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越许多人一生的知识积累,他可以解答人们向他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在学术知识方面,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最强大脑,可其它方面呢?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聪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就像金钱也不能买到所有东西。查理·高登处理不好他所遇到的爱情,和曾经建立起来的友情;他不知道尼姆教授为什么会对他不高兴,在看到面包店店员干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不知道如何抉择,不知道怎样挽回离去的艾莉丝......这些事情也告诉我们,伦理道德和感情的问题,不是单单靠智商高就能解决的。人类是很复杂的动物,他们需要大脑来思考,但是他们不仅仅有理性的大脑,他们还有感性的心灵,牵扯到感情和道德的问题,远比靠大脑思考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些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衡量对错的硬性标准。
当看到日记里又开始出现错别字时,有一种心酸又落寞的感觉。就像看着他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有,最后又回到一无所有的地步,在他看到阿尔及侬的反应时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他与阿尔及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都经历了这个实验,实验过后的心里的痛苦挣扎,他们都理解彼此的想法,理解彼此内心的空虚,所以查理会想在阿尔及侬的坟上放上一束花。
或许是因为年龄和心智的关系,书中更深层的东西可能还没办法很完整地挖掘出来。我很高兴看到了这样一本书,值得一遍又一遍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