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理科生,从没有认真读过什么哲学,更别提什么哲学史了,此次实是突破。从头开始,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调剂一下思维也是件好事。
看看作者
冯友兰,百度如下: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名号多多,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家,至少读过此书后不至于走偏。
看看本书
介绍如下: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的译本出版,在欧美颇有影响。此书过去没有中文本,现由著者的学生涂又光同志据英文本译为中文,供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同志参考。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他们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小的时候我也一直这样以为,因为中国人确实从来不信什么宗教,而小时候的我也一直觉得信仰应该就是宗教这一类的东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觉得不是这样,如果说一个民族一定要信仰点什么,那该是这里所说的哲学。
在文中,作者称哲学为“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种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是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是因为系统的反思了这些产物,才可以有序的表达。而对于宗教,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每一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个解释一下子让我豁然开朗,迷惑了已久的宗教与哲学关系就这么跃然纸上,果然是大家。
然后作者就着这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区分,先是纠正了儒教这一称为的不正确性,然后又区分了道家和道教,道家是崇尚自然的,而道教虽然供奉着老子,可是却是以炼丹成仙为目的,背道相驰自然也不能是一家了。宗教相对于哲学是超道理的,但在现世中却与科学是矛盾的,在这个世界里当科学前进一步,宗教给予的信息就退了一步,而中国人恰恰是因为有着哲学的信仰,而巧妙的避免了这种矛盾,在作者看来,将来的世界早晚会有一天,由哲学将宗教所取代。
在哲学中,作者提及分为出世哲学和入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即脱离了世俗和生死的解脱,入世的哲学是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国外的哲学大多是出世的哲学,而中国的哲学却巧妙合理的将出世与入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命题。而这个合命题中的代表就是圣人,这个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而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而这种精神并不一定能真的成为王,但这种合命题却是指导这个人的所有行为。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首先他们的表达都没有表面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正式的长篇巨著。第二,所有的中国哲学表达富于暗示,而不是一览无遗的,也正是这种暗示才造就中国哲学史的特色,这种暗示也实是不能解释的太明白,太清晰就不是中国哲学了。另外,中国文字的特点,再加上中国哲学的富于暗示的特点,造成了如果不能了解中国文字,中国哲学的理解就无从谈起,这大概也正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吧。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国哲学的形成背景复杂,作者列举了包括地理背景、经济背景,“上农”,“反者道之动”,自然的理想化,家庭制度,入世和出世,中国的诗歌和艺术,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等。
地理背景: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所以才有了“四海之内”、“天下”来代表这个世界,中国大部分是陆地,因此对于海的解析非常少。
经济背景:中国尚农,农业大国,所以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这个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中国人心中,农业才是本,商业是末,因此商业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上最末端的行业,古代常有士农工商一说,士就是地主,农是农民,而商正是排在最后。
上农:正是由于上面的经济背景,中国对农的印象分要远远高于商人,而正是这样的价值观才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倾向性。
反者道之动:这里表述了中国哲学中一直是将事情的两极分化视为可以互相转换,例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的趋使,才使中国有了中庸之道一说。
自然的理想化:由于上农,所以他们赞美自然,也热爱自然。
家族制度:由于农业的主导作用,使中国人家庭的建立都是围绕着土地来形成的,土地是不会动的,于是很容易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家族体系。
入世和出世:此处拿的是儒家与道家作的对比,儒家是游方之内,算是入世,而道家是游方之外,算是出世,两者对立又相互补充,形成了良好的平衡感。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中国艺术和诗歌与哲学也总是有着等比万缕的联系。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这一段实在是太难理解了,只能大概了解到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正崇尚靠知觉来感知这个世界,哲学的表达和概念也是混为一体的,也因此其表达是充满暗示的,而且不必明确。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由中国是大陆国家,而西方国家好多是海洋国家,这种地理环境的造就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所诞生的哲学家也就大不同。
中国哲学的不变和可变成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一定会变的。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司马迁他爹司马谈,总结了六家,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明家,法家和道德家。并分别给予了解释。
刘歆及各家起源:刘歆在六家之上,总结了十家,除了六家之外,还包括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并给出了这十家的起源。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作者在刘歆的基础上分析并纠正了起源问题,将刘歆所说的”官“改为了士,对六家的起源解释如下: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由于后面还有解释,所以此处也就不再深究了。
前三章总算是读完了,作为一个理科生这么研究哲学实属不易,希望可以坚持下来,换换思维,来感受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