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元认知是什么东西了,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情绪失控时的刹车器
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坏”事情突然出现在我们说的面前,让我们措手不及。比如我们在超市结帐的时候有人插队,如果按照我们最原始的冲动来讲,可能会挥着拳头冲上去跟插队的人干一架(猩猩通常会这样去做),然而,当我们再转念一想,就不会采取这样一种行为了。因为我们只是去超市买点东西,并不希望再 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到医院去。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表现出不满,最多是强烈抗议,而不会选择动手打架。这里面,最终导致我们没有选择跟猩猩相同行为的关键因素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可以在我们糟糕情绪产生的时候,提供一个跳出情绪,冷静思考的机会。
心理理论
我们提到的“心智能力”其实说的是我们的大脑还有和别人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词汇叫做“阅读人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而且每天都在使用这种能力。比如,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伙伴紧锁眉头、一脸不悦,那基本上可以肯定他现在的心情糟糕透了。至于到底是因为跟领导闹别扭了,还是跟老婆吵架了,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至少,我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跟他开玩笑,因为很有可能他会把不知在哪里生的气全部撒在我的身上。所以,只要是有人相处的地方,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读心术”,而心理学家更习惯把这种能够想象隐藏在他人之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感受,并对他们当前或者未来的行为作出预测的能力称为心理理论。
意向性
而心理理论进一步发展,就是意向性了。这个非常有趣,因为意向性是分阶的。一阶意向性非常容易,就是我们感知自己的能力。我们是愉快还是伤心、兴奋还是郁闷,这个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困难,就连猫猫狗狗都能感知它们自己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二阶意向性是指能够感知他人心智状态。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通过观察,我能够得知我的老板今天心情如何,是不是适合跟ta提出加薪的要求;三阶意向性就厉害了,个体能够推断一个人如何思考另一个人的想法。翻译过来就是,我在跟A聊天的时候,发现在谈论到B的时候,A的情绪总会有一些波动,虽然ta很克制,但是还是表现出一丝不悦。那么我就有理由相信A对于B的评价并不会太高,或者B曾经让A感到了不爽(哎呀妈呀,怎么感觉有点怕怕的);通常到这里,是容易理解的,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容易碰到并且自己会有意无意地使用的,但是来到四阶呢:个体能够推断一个人怎样揣测另一个如何思考第三方的想法。等一下,让我捋顺一下,就是在刚才的那个场景之下,自己再做一次跳出。先把A对于B的感知打一个包,称作(AB),然后作为个体的我,这次感知和揣测的是C如何看待(AB)。应该对了,好绕啊,复杂程度有点像从一维空间向多维空间推演。五阶意向性甚至更高阶的我是没有能力描述的很清楚了,只能在脑子里画一个不断迭代的图来展示。其实,动物最多就能到二阶,也就是当我养的喵星人发现我的气色不对的时候可能会相对乖一点,但是它绝对无法推断我是如何思考隔壁小A生气的原因的。
心声作用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当我们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是可以将元认知调出来了,进而选择一个最优的行为方式。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境遇:一边是美食,另一边是健康体魄、苗条身材,需要在二者之间选择。这个时候,也是我们需要调用元认知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我们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是有一个很强烈的,叫做“心声”的东西指引着我们做出选择。而“心声”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的一种外在表达。并不是一直跟着心声就对了,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很多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我看来就是印在基因里面的东西)与现在我们大脑所创造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美食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曾经的祖先总是吃不饱,所以看到甜美的食物一次性吃饱是相当利于生存的。不过现在我们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了,如果我们看到甜品还不管不顾地大快朵颐,那么我们身体的很多器官就会发出严正的抗议,甚至在抗议无效之后选择罢工。我们需要通过主动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来不断修正所谓的“心声”,让它变成一个冷静客观的正直大臣,而不是头脑简单的谄媚小人。
自律型人格
元认知的第一份大礼——通过元认知的有效利用(心理化增强了其效果),我们具有了越来越自律的人格。每个人可能都会给“自律”下一个定义,而上一篇文章说道的无意识区,这里借用一下这个概念,就是我们最终能够通过对无意识区的影响,进而朝着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向改变,就叫做自律。也就是说,自律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元认知的不断作用,但是一旦形成之后,几乎不会再需要元认知的参与了。而自律的人生仿佛开挂一般,创造力、知识运用能力、适应能力、任务表现力都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带给自律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
怎么样,一起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