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四年,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江南静谧的夜,江苏江阴的徐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为表光宗耀祖之意,给孩子起名为宏祖。但在那个考取功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道路的时代,徐宏祖却以另一种方式彪炳史册,名垂千古。
徐宏祖二十二岁的时候离家远游,一直到他去世前的三十多年里,在完全没有人资助的情况下,凭借着他的一双脚,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名山大川。湖广、山东、燕京、关中都有他留下的足迹;长江、黄河、鄱阳湖、洞庭湖里都有他流下的汗水;泰山、衡山、华山、峨眉山、终南山上都有他丈量过的痕迹,在如此长久的游历过程中,可能他母亲在他临行时为他戴的远游冠早已破败丢失,但他母亲临行时的那句话却一直在他的耳畔,“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中国古代常说:父母在,不远游,然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能够用不同世俗的眼光去鼓励她的儿子,在那个年代尤为可贵,而她的儿子也的确如她所说的那样,在天地间一展广阔胸怀。在那个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代,没有高铁,没有飞机,而他自己也为了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记录坚持不骑驴乘车,徐宏祖仅仅带着一个简单的行囊,用他那为后世所惊叹的毅力与勇气丈量中国百万公顷的土地,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在天地间孤独但并不萧索的背影和那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有些人可能会问,他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啊,在那个年代他像执念一样坚持着这个游历,没有功名,没有褒奖,没有同伴,甚至有的时候连保持人体正常机能的食物都没有,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他留给了后人什么,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确定了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江导江”的说法;徐霞客对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作了详细的考察、记载和研究,仅凭目测却得出了近乎准确的石灰岩形成原因,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学者;徐霞客对温泉、火山、对气候的变化、对地表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和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风土人情都有详细的考察和描述。他倾毕生之力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文笔清新洗练,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即使因为流传原因六十万字的著作有所佚失,但却仍被称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西方人甚至将这本游记的研究地位跟《红楼梦》匹敌,徐霞客本人和西方十三世纪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被分别称为“东、西方游圣”。
知道这么多徐霞客的后世影响,那么他当初到底是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有的人立志当狂人,比如徐渭;有的人立志当圣人,比如王阳明;有的人立志当不走寻常路的人,比如徐霞客。”
有些人在历史上注定不能用等同常人的眼光观看他们,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推动者,不是历史的上位者,而是历史的缔造者。“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年少时的志向终成为徐霞客终其一生的追求,亦或是千钧一发之际仍不可动摇的信仰。
我不禁在想徐霞客当他这一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在想什么,三十余年的游历生活,芒鞋破砵,眠霜卧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旅途中艰难困苦,九死一生早已成为过往云烟,那他又会想什么呢,他又是什么心情呢,哀伤?痛苦?但是都不是,在这个无出其右的历史缔造者临终的时候,他说:
“汉代的张謇,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而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是啊,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这一生朝碧海而暮苍梧,虽死,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