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会,囊中羞涩,租住在一所大学附近的回迁房小区。
大学附近往往都会有一条所谓的“垃圾街”――布满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小摊小贩。白天稍显落寞,每当华灯初上,垃圾街便渐渐拉开了热闹喧哗的帷幕。
卖炒粉干、烤鱿鱼、瘦肉丸、臭豆腐、酸辣粉、榨西瓜汁的小摊一字摆开来,街上熙熙攘攘,到处是攒动的人头。
“老板,来十块钱的烤鱿鱼!”
“要辣吗?葱花吃不吃?”老板边应声边麻利地抽出几串早就串好的鱿鱼放在铁板上,顺手浇点汤汁,放几瓣洋葱,香气便伴着“滋啦滋啦”的声音飘了出来。
夜市那份热闹和无拘无束,使得食客们可以自由地在街头享受美食,几口冰啤酒,几碟小菜,同朋友高谈阔论,和摊主闲话家常,这是其他食店所不能提供的温情文化。
下班后,我也喜欢来这条小吃街闲逛。说是小吃街,其实除了各式各样的小吃,还有很多专门摆夜摊的。
有卖廉价首饰的,在夜晚的灯光下闪闪发亮,但我知道,那些首饰戴几天就会褪色而变得斑驳难看;有骑电瓶车来卖衣服的小店老板娘,地上铺一块布,一堆衣服随便的散在上面,吸引了许多学生妹前来挑选;还有卖手机配件、给手机贴膜的大哥,有时看到漂亮的妹子还会吹一声响亮的口哨,换回一个白眼,自己在那呵呵乐。
在众多的摊贩中,大排档独有一种魅力:销魂的夏夜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爆炒几个小菜、撸几个串、喝点啤酒,吆喝吆喝喊几嗓子,磕着瓜子随地扔个烟头,再瞄几眼路边妹纸的大白腿…这不是在饭馆里面能感受得到的气氛。
在“垃圾街”逛久了,也跟一些小店主和摊主混熟了,知道了一些人间百态的故事。
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的小燕,跟他老公一起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化妆品店,店里卖的都是一些中低端的护肤品,比较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能力。由于我经常去那里修眉,慢慢也聊开了。断断续续的谈话中得知她和老公原先都是某影楼的化妆师,后来结婚生娃,就来这里开了一家小店,方便照顾孩子。
还有从安徽老家独自一人来这里打工的九零后美发小哥;有为了给儿子攒钱买房出摊到深夜两三点的做梅干菜饼的老夫妻;有腿脚不方便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在夜市给人贴膜的大哥阿华;有背井离乡全家一起漂泊在这个城市卖肉夹馍的老爷爷。
每个人都在用力生活着。
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灶火的油烟、灯光下的热气、菜肴的光亮和食客脸上的满足交相辉映,那就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