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爱说叠字,去过四川的人或多或少有亲身体会,本身说四川话的人感受更为深刻。从数量上来讲,四川方言的叠字形式词汇比例远远超过普通话中的叠字比例;从形式上来讲,四川方言的叠字形式种类多且丰富,因而使得四川方言特色鲜明,别具一格。无论是日常生活用语(“兔兔这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还是特殊场景的使用(骂人的时候,大家熟知的仙人xx😠)。
在四川方言中,AA式结构最为常见。比如AA式重叠名词:风—风风,崽—崽崽,洞—洞洞,坝—坝坝,虫—虫虫;抽—抽抽,吹—吹吹,沉—沉沉,帮—帮帮,簸—簸簸,戳—戳戳,耍—耍耍,转—转转,吊—吊吊,盖—盖盖,纠—纠纠,穿—穿穿,筛—筛筛,铲—铲铲;恍—恍恍,广—广广,瓜—瓜瓜,憨—憨憨,尖—尖尖。再如量词AA式重叠:溜溜、层层、滩滩、砣砣、串串、饼饼、墩墩、伙伙堆堆、卷卷、帮帮、片片、点点、颗颗、丝丝、撮撮;杯杯、盆盆、捅捅、壶壶、包包、蔸蔸、缸缸、罐罐。
同时,四川方言中三音节的ABB式、AAB式、ABA式叠字形式也比较常见,通常是作为形容词存在。我们标题中提到的哈戳戳、瓜兮兮,就是ABB式叠词。以及我们常见的雀雀儿=小鸟;筐歪歪=哄孩子入睡;喝开开=喝水;搭巴巴车=坐便车;串串儿=中间商;丁丁儿=很少;洗甲甲=洗身上的污垢;火瞟瞟=灼伤般的疼;肥东东=很胖,都是一些三音节叠词。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四川人如此爱说叠字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四川话名词喜欢叠词的原因之一是儿化韵韵部归并太厉害,比如在成都话中只保留四呼的区别,韵腹全是一样的,这就造成单独的一个儿化子辩意能力太弱,必须加上一个不儿化的同样的字才方便辨别。比如缸缸儿、罐罐儿(带有轻微儿化)。
从社会学来看,四川方言的叠字现象的丰富性与语义强调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社会生活交流中,人们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事物的明显特征,表达某种感情,会将某些有突出特征、形象生动的字加以叠化,表达说话人最想突出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听话人的注意力。四川方言中的很多叠字形式都明显地表达了方言区的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中形成的共同主观映像,是一种认知的成果。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成都人自古以来拥有着乐观主义精神, 生活在天府之国的成都人民,生活悠闲自在,安居一隅,在历史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和平年代。连四川省博物馆的汉代陶俑都是憨态可掬笑眯眯的模样,成都人民自然也悠闲自得,说话不急不躁,多加上叠词,增强语气和音律也未尝不可。
但是实在要问四川人为什么喜欢说叠词,他们可能会回一句:“我晓得个铲铲。”谁让这里人均一只大熊猫,自古以来就是爱卖萌的人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