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效解决一项特定任务的一种感知和判断。人类主体性是指调整学习技巧、动机和情绪以达成目标的一种能力。
很多人以为自我效能等同于自我概念或自尊,其实不然。自我效能是针对未来的,是“在特定情境下,对于个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是更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包含自我效能在内的很多关于自我感知的集合。自我概念是通过内外世界的对比发展起来的,并将他人或自我的其他方面作为参照框架;而自我效能关注的是你能够成功完成一项特定任务的能力,无需做什么对比 问题是你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务,而不是他人是否会成功。同时,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力,但自我概念的预测力会微弱得多。
自我效能感是对个人能力的判断,自尊则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可能在某个领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未必有较高的自尊,反之亦然。 例如,某人在唱歌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很低,但这并不会影响他的自尊,可能是因为唱歌在他的生活中并不是必需的。但是,如果由于某门课程没有上好而使他的教学效能感开始下降,他的自尊可能会受挫,因为教学是他所看重的。
自我效能感共有四个来源:成功经验(直接经验)、面对任务时的唤醒水平、替代经验(成就被他人模仿)以及社会性劝说(激励性的演说或对特定表现的反馈)。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使个体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挫折面前更加坚持不懈、设置更高的目标,并能够在一个策略失效的情况下继续寻找新的策略。如果自我效能较低,人们就会逃避任务;而当遇到问题时,就会轻易放弃。
与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的教师个体特征之一就是教师的效能感,即教师对自己能够帮助学生即使是难以对付的学生进行学习的信念。具有较高效能感的教师工作更加努力,毅力更强,并且较少体验到倦怠。 在学校里,当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对学生怀有很高的期望,而且校长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时,教师的效能感就会比较高。在职业生涯中,任何帮助我们成功完成曰常教学任务的经历和培训,都会给我们一个发展自我效能的基础。当然,低自我效能感可能也有益处,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去寻求专业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