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
1郭老师,请问“志于学”的学指的是什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您觉得该如何去诠释?
志于学即志于学君子之道,立即立身行道,不惑即不惑其道,知天命即知天命在道,耳顺即耳顺于道,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从心所欲不逾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中而和,天地位焉而万物育焉;君子之道强而柔,不流不倚而不变至死;君子之道费而隐,造端夫妇而察乎天地;君子之道忠而恕,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君子之道惟自得,素位而行,不愿其外;君子之道似乎射,失诸正鹄,反求其身。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高必自卑;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考建质而不惑天人。以上所述,选自《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然而夫子非凡,七十年如一日可谓久矣!
2郭老师,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是不是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回事?
前者属于实践高度,后者属于理论高度,此所谓下学而上达,亦所谓实践是检经理论的唯一标准。补充一点的话,实践需要充分时间,抛开时间谈实践必不成立;理论需要结合实际,抛开实际谈理论必无基础。前者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后者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譬如升高必自卑,譬如行远必自迩。因此,老子一句无为,孔子奋斗了七十年。理论和实践,往往就是这般距离!
3郭老师,请问孔子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对我们来说岂不是一辈子也达不到了?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谚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您是怕达不到七十岁呢?还是怕达不到不逾矩呢?若以达不到七十岁,则纯属无稽之谈也;若以达不到不逾矩,则堪称划地自限也。
4郭老师,请问“父母唯其疾之忧”怎么翻译?
疾者,非病也,乃憾也。所谓父母之憾最为儿女之忧。父母之嘱,曰:无违。父母之憾,曰:弥补。孝哉!
5郭老师,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如何解释?
孔子说:视其言,观其行,察其心,焉能隐藏?焉能伪装?戒之哉勉之哉!
6郭老师,请问为什么说“君子不器”?
因为“君子乃道”,所以“君子不器”!形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之谓器。道则不生不灭或谓精神意志,器则生生灭灭或谓物质存在。道则涅磐寂静或谓十方法身,器则成住坏空或谓四大假合。君子之道始于自,终于天地人合一。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啥意思?
君子周于己而不比于人,小人比于人而不周于己。周者求全于己,比者责备于人。求全于己则不迁怒不二过,责备于人则既迁怒又二过。世无君子,遂使小人当道。幸逢知己,尚可独慰我心!老孔释耶皆以内圣而不外王者何也?曰遗世而独立,神武而不杀也。
8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心有端正与不端正之别:心端正则为良心,不端正则为恶心。恶心者非特呕吐之谓也,乃示心之不端也。心之不端则谓之异端也,所谓异端乃是泛指一切非份之欲以及非份之得。异端不除百事碍,正端不养百事殆。所谓存养浩然正气,打掉不良习气~亦即攻其异端,斯害也已!
9郭老师,攻乎异端的“异端”是什么意思?
本末倒置、终始错乱、先后失次,所谓三缺;乱本治末、厚薄薄厚,所谓二悖;自欺欺人,所谓一伪;所谓忿怒、恐惧、好乐、忧患,所谓四邪;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所谓五辟。贪戾作乱、帅暴民从、舍己求人、藏身不恕,所谓四贼;恶上使下、恶下事上、恶前先后、恶后从前、恶右交左、恶左交右,所谓六毋;言悖而出、货悖而入、好人所恶、恶人所好、以身发财、以利为利,所谓六害。敬礼!
10郭老师,以前听您讲"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忘了什么意思了,您能再讲讲吗?
阙有多音多义,此处当作“解除”解。另有“盖阙如也”一处,当作“欠缺”解。又有“史之阙文”一处,当作“残典”解。朱注阙作存解,实为千古谬误。此解对后学训诂释义影响极大,以至流毒甚广难以肃清。晚安~
11郭老师,请问“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如何翻译?
哀公问道:怎样才可以使百姓悦服?孔子答道:举用正直光明者于曲枉阴暗者之上,则百姓悦服;举用曲枉阴暗者于正直光明者之上,则百姓不服。
12郭老师,请问“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子夏所谓事父母之道与事君之道,是否用反了?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子曰:孝可移于忠。何反之有也?退一万步来讲,倘若孝致其身,则忠何竭力之有哉?身之不存,力之焉附?再说孝竭其力,忠尽其命,无非按常理而言。设若父母有难,孝子焉能竭其力而不尽命?君上无恙,忠臣焉可藏其力或不惜命?圣贤之言深思熟虑,读者不解须当切磋琢磨以求其志同,身体力行以求其道合。
13郭老师,请问“‘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怎么翻译?
这个孝啊,只有孝悌友爱于兄弟,然后才能施行于政事。如此这般也就是为政,尔等以为为政又是什么呢?
1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郭老师,请问孔子说的这两句话有什么联系吗?如果见义勇为却遭人诬陷,怎么办?
非其鬼而祭之者,否定其存在而祭之也。既已否之而又祭之,非谄而何?故祭鬼如鬼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见义不为者,有知无耻也。既已知之而不耻之,何勇之有?故知耻后勇,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死而无憾!前者行而不信非礼也,后者觉而不行非仁也。礼者行而有信也,仁者觉而有行也。由此推断,仁者必有勇,夫何忧何惧。死都不怕,还怕遭人诬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力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怕死怕冤,可以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