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讲估值的2个维度——横向与纵向的。纵向的维度就是“势”,估值会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它决定我们用防御还是进取的方法和标准去评估。横向的维度就是“质”,公司的质性和投资类别,决定了估值方法、要素、常态的估值标准和极限的估值边界。
这2个维度是交织一起的。同一个股票,在不同市况下,它的质性和投资类别是会变化的——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每一个“分主体”都有不同侧面,强调哪一个侧面,取决当前我们估值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如上周举的中石油,它至少有3个属性:资源股、周期股、价值股。在2007年11月这个时点上,我们强调的是资源股。因为当时要解决的是“它最高能炒到多高”,以满足一些朋友想到这股票中去捞一票的欲望。如以价值股衡量,哪怕多加点投机因素,给它30倍PE(对应当时的每股收益就是24元),就吓死宝宝了。而这个价格在当时情况下根本挡不住,很多基金已扬言“低于40元通吃”,所以用价值股来定义,是没意义的。
用周期股来定义也没意义。周期股的最佳投资期是“2低1高”——股价、盈利都在历史低位,市盈率却在历史高位。最糟糕的投资期则是“2高1低”——股价、盈利都在历史高位,市盈率却有可能在相对低位。用周期股来定义,只能得出“任何价位卖出都是对的”。
只有从资源股来定义,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因为资源股的终极价值是最可确定的——公司拥有的资源经济总价值。
毫无疑问,经历了数年调整后,今天的中石油再强调资源属性,意义就不大了。价值股、周期股,是它最好的2个标签。
从周期股角度看,2016年,中石油进入股价、盈利、市盈率“2低1高”状态,这是一般周期股的最佳战略投资窗口。从价值股角度说,它有一条明显的、但又是隐形的“价值中枢”——1.3到1.5倍的PB。只要显著低于1.3倍的PB,买进并持有,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期望收益。至于PE高低是不用考虑的,因为典型的周期股的大底部总是“好价格伴随烂业绩”,用PE去把握它底部的价值中枢是没意义的。公司的经营是否会持续恶化,对这样一家“系统重要性公司”,也是可适当忽略的,坏到一定程度,自有“有形之手”来帮它一把。最起码,油价不是由某委说了算吗?
再说一句“吐槽”话,自2015年股灾来,中石油已不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系统重要性公司”,也已成为股市的“系统重要性公司”。在本周一的大跌中,它就好好表现了一把“股市的系统重要性公司”的风采(当天50成分股的涨幅排行就是一个市值排行,老大中石油涨幅第一,老二涨幅第二,一直排到老六之后)。
排除这段“吐槽”话,我希望这些论述能在2个方面帮到你。
一是加深对近期某些个股板块的理解,“煤飞色舞”的背后是周期股“2低1高”的投资逻辑,还有相当明显的“困境反转”。
二是估值实践中的问题导向。不同的问题,总是将我们引向不同的侧面,关注不同的要素。只有目的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明确的,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角度,知道从哪些要素入手,去评估一只股票。也就是:估值除了维度,还有一个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的问题。
表面看,以目的统领估值,是非常机会主义的做法。实际上,它揭示了我们投资决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想一想,“这个股票值多少价?”“这个股票能不能买?”“这个股票的底在哪里?”“这个股票安全吗?”“这个股票的潜力有多大?”“这个股票……”会不会轮番成为我们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要强调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去分析不同的要素?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它的重点也会不一样的。比如“能不能买”,有时,我们提这个问题是顾虑它的安全性:安全边际在哪儿?风险有多大?有时却反过来,为它有没有足够的价值驱动力、足够的升值空间困惑。再进一步,同样是风险的考量,也有短期的价格波动风险和长期的公司经营风险之分。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才能明确关键所在,专注于那些重要的关节点上,不会“剪不断,理还乱”,在不同层面上游来游去,最终还是一笔糊涂账。
不同的问题导向,也决定了估值的难易程度。
比如,“这股票值多少价”,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硬性的要求,需要我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去推敲。它的结果是硬的,需要的功夫也是硬的。一般,重大投资决策,如重仓押某只股票,至少要需要搞清它的相对合理价格(最终能为市场广泛接受的“中准价格”)在哪里。如果是熊市,还得估测它的相对合理的底部价格,以便计算我们的风险收益比,安排建仓的步骤和计划。如果是牛市,股价已高于中准价格,最好还能对它的相对合理的顶部价格进行估测。这样的估值做得好,本身就能构成一个解决方案。
但“能不能买”这类问题,通常都只是我们格栅化操作(解决方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只是会增加我们的胜算、增加一些回旋余地,有时是提供关于“上涨潜力”的暗示。所以它的估值方法和要素通常也是简单的,有时只需考察1、2个指标就行了。比如10年前流行过,而今已被很多人淡忘的PE/G,就通常在成长型和趋势型投资中扮演这种角色。本周,由于我们的投资组合在一组PE/G占优势的锂电池股上,而幸运躲过了周一的大跌。
(不过到周五为止,我们的组合重点已转到周期性的资源类股票上,投资逻辑可参照上面由蓝色粗体字标出的相关论述。选择标准可做2个提示:一是我介绍过一个价值线指标,大家还记得,在用吗?二是我在《估值的维度》中提到“困境反转型”投资,周期股在经历了一段糟糕的日子后,业绩出现明显的回升或反弹,这也是一种困境反转。资源股,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不说系统重要性公司嘛,至少也是系统需要性公司,也就是:公司不会一烂到底。业绩已好转,股价仍在价值底线之下或附近,使它们能在风险收益上有一个较好的平衡。这是我们把组合重点转移到这个方面来的基本考虑)。
2009年3478点后的3年调整,是寻找大市平衡。前因是4万亿的后遗症,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骤然趋紧;股改后遗症,大量的解禁股需要消化。表现为:指数逐级下降,个股虽有强弱,但表现相对均衡,股价序列也相对合理。
从去年3301点或今年3298点后的调整,是寻找股价结构平衡。前因是5178点牛市缺乏经济动力,主要由供需驱动,结果是不同类型的股票价格落差太大,市场定价功能大部丧失,股价结构过于扭曲(我从去年3、4季度来,就一直强调“主要风险在深综指,更明确说是中小创”)。
寻求股价结构平衡,就是重塑定价体系,理顺股价结构序列,这是定价驱动型牛市产生的必要前提。这样的结构平衡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所有复杂适应系统的内部平衡,都会伴随无数的“刺激-反应”和一连串的冲突、调试、互相适应,所以也必然也会伴随资金在不同个股、板块间的剧烈的折返运动——不会是一次,而是2到3次,造成强烈的此起彼伏,以及市场的高度混乱、混沌。
这是很折磨人的,很多投资者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左右为难,处于首施两端、进退失据状态。何以解忧?唯有估值!唯有把估值作为投资解决方案的主体,至少是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我们才能在这样的市场中长久地生存下去,并活得越来越好。
一个独立投资人,就是一个学习型投资者,做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