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最近从网上看到的文章,整篇文章浏览下来,笔者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贫困的乡村,因为志愿者的到来扰乱了孩子们原本宁静的生活,这不仅要求孩子们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也牺牲了孩子们暑假为父母干农活锻炼筋骨的时间。那些从远方带着各式各样的学习用品、以及书籍而来的志愿们,他们花费精力来到贫困的乡村并不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那份学校的奖赏、丰富自己的厚度,开拓视野与格局。
在这样一篇犀利的文章里,笔者的话可谓是剑走偏锋,它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观念,支教是一件有益于孩子们的事情。但是,面对这样少数观点的文章我们就应该不加思考而选择认同吗?针对笔者提出的现象,我不能给予否认。然则,也不能因笔者的一面之词就全然否认支教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我没有做过支教老师,但是我却当过家教老师。当我们向孩子们传递的不仅仅是那一份知识,还有时间美妙的事物时,孩子们的心中也许就已经种下那一颗对未来憧憬的种子,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慢慢发芽。我在大学里读书时,每当看到学校请高校名师以及作家等有名人物来到学校做讲座时,我都会很积极的参加,因为我知道,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学校之外的知识,还会让我们心生一份仰望,那份仰望提醒着你在学习的旅途中不可停歇,告诉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个简单的道理,激励着你努力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当我们怀揣这一份憧憬时,我们的人生才有希望,才会为了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而做出改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不是支教所带来的意义吗?
红尘之中,利益滚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保持那一份初心已是难得。而支教打开了一扇支教者了解乡村生活的窗户,从那扇窗户往外看,他们看到了遥远地区的贫困教育,农民的艰苦生活,那是一个远离喧闹的地方,那是联系老一辈人生命的地方。支教者们慢慢地体会到生活的来之不易,教育的重要性,也许这会成为一个支教者用自己余下的生命投身于此的契机。
面对作者的观点,我只能说是以偏概全,但是作者的观点就毫无用处吗?非也!这篇文章恰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现象:我们只是以等价交换的条件而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倘若没有这些条件,也许志愿者的身影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而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对“志愿者”的定义,以及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下乡志愿支教活动,到底是借着“志愿”外衣来包装自己还是真心想要表达内心的那份关怀呢?当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时,也许我们对“志愿者”会有更多的见解与体会。
社会的不断发展将自媒体推上世界的舞台,每一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而我们更是要有一种对话语的责任,不应该滥用这种权利。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天打开手机大量信息汹涌而来,当看到这些信息时,我们也该要具有一种怀疑意识,获得更多相关资讯后再对其做出反应,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我想,这就是我从这篇文章所读出来的感悟,在此,与你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