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页 图侵删
我的导师一再强调,文史哲不分家,于是《万历十五年》成为导师书单里必然推荐的研究明代历史的专著,薄薄的一本书,哪怕是非史学爱好者,看完后也心有戚戚,念念不忘。如今书的内容早已忘却,我只记得作者是美籍华人黄宇仁,他以大历史观的思维去鸟瞰整个明历,试图用一个独特的历史节点作为切入,用近乎平淡的笔触还原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的景象,勾勒了一个前后因果相承的人生。
对于以前没接触过这种方法的我来说,不仅观察的视角有趣,还理清了许多原来混乱的问题。
思维定势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通常都会以中国式的观点看问题,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集体无意识,如果一群人都以一种方式去思考,其他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大抵都趋向前人,因为前人都这样做了,按照前人的做法就“应该没错”。如果以中国为一个大集体的话,大家研究历史都按照唐宋元明清时代顺序纵向联系,后面的人就很难去横向考虑1775年清朝封禁边境贸易的同时,美国在爆发独立战争。
不禁让我想到大学时印象深刻的一堂课,名字叫做语文教学论,教授的是上语文课的理论和技巧。第一节课,一个男人一瘸一拐的从门口走到讲台,自称姓董,有同学就小声说怎么是个瘸子。
记得董老师在第一节课布置教学任务后,第二节课就让五位同学上讲台现场进行授课,这些同学或有过丰富的家教经验,或担任学生会职务,或是学霸,在我们学生看来,上课的状态还挺像真的老师。董老师大声地告诉我们:
“这是语文课,也不是语文课。”
同学们不以为意,感觉他在瞎说。
“是语文课”,因为这在你们的印象中就是这么受教育过来的,拿到一篇课文,先解读创作背景——总体读第一遍——划分自然段——归纳段意——提炼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你们老师这么教的,你们自然下意识地也这么教给你们未来的学生,甚至我可以说,你们曾经的老师也是通过这个方式被教育过来的。
我们都一脸茫然,难道不对吗,语文课不就是应该这样上吗,难道还有别的方式?
“这不是语文课”,董老师完全不阻止课堂下同学们交头接耳的讨论和质疑,刚才五位同学上完课,你们有什么感受?”
“讲课很流利”
“内容很充实”
“分析很到位”
“归纳很准确”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董老师点点头,然后突然提高声音:“你们真的认真听了吗,我来提几个问题。”说完董老师就刚才五位同学上课的细节提个问题,下面鸦雀无声,几乎没有同学能够准确还原老师的提问。
“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一方面老师准备的很充分,可是你们听得不充分,所以回答不出来,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董老师故意停下来,看着在座的36位学生。
课堂下,所有人都拎着耳朵,大学里的课程第一次这么安静。
“是因为没有趣!”
董老师走到讲台侧面,用拇指敲击了三下桌子,说:“你们自己想想,从小到大上过的语文课,你们有印象深刻的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认真听语文课了?一本语文辅导资料就可以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完全可以自学,什么划分自然段、归纳段意,扪心自问,你们觉得有趣吗?”
“没有趣!”随着一个学生轻轻地嘀咕出来,课堂上从安静到轰然乱作一团,纷纷感慨,仿佛董老师是难觅的知己,终于道出大家多年的心声,“是啊,没意思”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仿佛找到了共同的话题。董老师笑脸盈盈地看着学生的反应,又叩击了三下讲台,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眼睛发亮地盯着老师。
“刚才上台的学生讲的其实没有问题,他们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董老师一瘸一拐,转过身,写下“红领巾教学法”。我们在课堂下哈哈大笑。我们的笑声似乎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又说:
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
通常被称为“讲读法”,这一次教学模式不得了,很快风靡全国,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笔,不可否认,这个方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甚至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但是过分机械化和形式主义明显,所有文章都用“作者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一个套路,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不信,你们看看,是不是至今还在影响你们?
听到这儿,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不得不承认,董老师这一段话让我们振聋发聩,这是直击灵魂的拷问,也是醍醐灌顶的启迪。红领巾教学法本身很价值,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革新,于是大家思维定势,都纷纷效仿。即使随着时间流逝,效果不是那么好了,但是这么教也“应该没有错”。老师们这么教,孩子们以后成了老师,还继续这么教下一代。从那一节课以后,我们都对董老师肃然起敬,在他的课上时间过得总是很快,代入感极强,满堂课听下来全是实在的干货。
我从小就喜欢语文,可是我不喜欢语文课已经很多年了,如果没记错,从初中开始,我就没有认真听过语文课,我通常用一个假期的时间背诵完下学期所有需要背诵的课文,然后翻一遍语文辅导用书,面对应试,绰绰有余。在课上,我往往用来做其他功课的作业。
然而,就是这么不喜欢语文课的我,面对未来的学生,依然用我最讨厌的教学方式去教他们学习,这不是把我最讨厌的东西继续传递给他们吗?
我又想到了大学时期,我带过一个孩子家教,教他写作文,他属于500字作文只能写两行的那种,在一学期的指导下,他基本可以应对500字的议论文,勉强达到了作文及格分的水平,以前我还沾沾自喜,现在想想,完全就是公式化的套路写作,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写作模版”。
不知道要不要说对不起,面对应试作文足够了,真的害怕他以后写不出来自己想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