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到简单之美,这的确有道理:可以从很多“牛人”那儿可以体会到。简单之美也可以用来形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法则,自然界依据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就生成了万事万物。当我们知道“简单之美”,就能体会到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生物世界都遵循的一个原则——以简驭繁。这里的简和繁不在同一层面上,不是一个人打十个人的以简驭繁,而是在更高维度上用“简”来统摄低维度的“繁”。
以简驭繁跟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想一下,在重要会议中讲话时跑题现象相当普遍,所以我们会不断会有人提醒捡主要说明或者委婉提醒不要跑题。那么跑题的机制是什么呢?还比如我们写作文时最害怕的就是跑题,但比这个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人生跑题——为什么很多人的人生旅程是跑题的呢?
生活中会听到别误入歧途。歧途,你有没有想过“歧”的意思呢?“歧”就是分叉,是一个主干到了一个节点上开始分叉,一个分叉往前延伸,延伸到新的节点又分叉——这个分叉就是“歧”,分歧、歧路、歧视都是这个意思。有一个著名的“歧途亡羊”的故事,说一个叫“杨子”的人,他的邻居有一天丢了一只羊,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和杨老师的学生一块儿去追。杨老师觉得有点儿奇怪,问,“就丢了一只羊,为什么用那么多人去追啊?”邻居回答,“歧路太多呀!”追了半天之后,邻居空手而归,杨老师又问,“为什么没追到呢?”邻居回答,“歧路当中又有歧路,我不知道羊到底往哪条路上走了啊!”
杨老师听了以后神情变得非常严肃,甚至有点儿悲伤,好长时间不说话,一整天都没有笑容。他的学生看到以后说,“老师啊,羊是一种很低贱的畜生,而且也不是您自己的,丢了就丢了嘛,您为什么不高兴呢?”杨老师还是不说话,学生们都搞不清楚老师到底是什么心思。
后来,杨老师的一个学生孟孙阳叫上他另一个学生心都子一起来拜见老师。心都子是个好学深思的人,他没直接问杨老师为什么不高兴,而是侧面问了一个好像很绕的问题,他说:有个人有三个儿子,一块儿送到孔孟故里去读书,听仁义之道。他们回来以后,父亲就问,“仁义之道是如何的?”老大说:仁义就是让我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轻视名声。 老二说:仁义就是杀身以成名。 老三说:仁义使我名身并全,既要讲身又要讲名。为什么这三个儿子都是一个老师教的,看法却那么不同呢?杨老师也用一个案例回答了心都子的问题,但孟孙阳听不懂,心都子就总结说:“大道以多歧亡羊”:每条大道都会有小一点儿的道路,而每条小一点儿的道路也有更小一点儿的道路,所以羊就找不到了;“学者以多方丧生”:学者的方法很多,最后却让自己迷失了;“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如果不恪守一种东西,走着走着,学着学着,就误入歧途而不自知了。“歧途亡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大道多歧”。
“关键”在英文中是crucial,是从cross(交叉、十字路口)这个词来的。那所谓的“关键对话”就是两个人的交流到了十字路口,沿这个方向还是那个方向走是极其关键的——关键节点的道路一旦选错,你就万劫不复了,就像杨老师的邻居召集了那么多人,最后却连一只羊都找不回来。
那什么是大道至简?我们都知道当两个人争吵的时候,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引起的。就像在每一个节点上都隐藏着一个魔鬼引诱你踏上偏离再偏离的道路,导致一种指数级的偏离。最要命的是,你明明已经偏离目标还反而认为自己在接近目标——这就是交流、思考、对话、争论、辩论中常常会出现的现象:巨大的分歧和冲突往往是由于一些特别小的点导致的。既然我们知道很容易在某个节点发生冲突,而且这个冲突是以指数级偏离目标的,那么,是不是会有一个局外人能知道这个节点在哪儿出问题的呢?也就是俗话说的“和事佬”。
和事佬是当发生冲突的双方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思考并且红眼的时候,他具有旁观者的视角,能看出发生冲突的关键点在那儿、能知道双方思维模式里的那个死结在哪儿。比如双方进行争论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语欲胜人”的状态,你说一句我一定要压住你,你说一个观点我一定要跟你对着来,争吵越来越激烈以至于完全忘记为什么在争吵。导致“越走越远”。如果我们以示弱的姿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就慢慢缓下来,也那就很容易把问题谈清楚了。
所以,大道至简与大道多歧的关系是以简驭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