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上不上央视春晚的各种消息刷遍朋友圈:有的说其节目被毙;有的说某影星借机炒作;有的说央视被泄密;央视第一时间也出来辟谣,并要追究“泄密者”法律责任;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老师则声明:截至目前,他只收到辽宁卫视、山东卫视、北京卫视和央视戏曲频道的猴年春晚邀请……所有这些,我等凡夫俗子,消息闭塞之辈,自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更不知所终。
手欠、手贱地刷了几天朋友圈:胳膊酸,眼睛疼;心很累,情亦伤,倍感失落,愈发彷徨。
忽一拍脑门,幡然醒悟,几句臭话,不吐不快:
央视别自作多情。自83年第一届春晚至今,春晚节目收视率在最初的一路高歌之后,近些年可谓每况愈下,日薄西山。
客观地讲,也不能全怪央视:节目火爆时,因大家正处于文化娱乐极度贫乏之际,十家八户也未必有一台电视机,所以,春晚横空出世,火是必然的,这就如同一对寡居多年的男女,忽坠温柔乡,那种缠绵缱绻,相依相偎不仅令人理解,更令人慨叹。俩人过一段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的生活实属再正常不过。节目没落时,亦如俩人到了七年之痒,加之文化消费日趋多元,男的喜欢舞刀弄枪,女的喜欢琴棋书画,男方由最初对女方小资情调的欣赏,而演化为对“林黛玉”式多愁善感的不解;女方亦由对男方阳刚之气的崇拜,而演化为对“李逵”式草莽放浪的厌恶。如此,矛盾的产生,势在必然。
央视与观众的关系,亦如上述男女之喻。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化渠道的拓展,受众层次的多元,央视如果还是高高在上,闭门造车,不管不顾地或演绎“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或呈现“李逵”式的草莽放浪,而不考虑观众的感受,那么,七年之痒也好,恩断义绝也罢,只是迟早的事。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春晚节目的组织,也只不过是创作人员的一份糊口的工作,没必要上纲上线到为艺术献身,为观众拼命的高度。你只要尽心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泄密”就泄密吧。近几年,央视春晚彩排捂着、盖着,其结果,大伙的评价如何?也许“泄密”了倒是好事——假如节目过硬,观众趋之若鹜,“泄密者”还倒给你免费做了广告呢!到时候,你想不“复婚”都难!不信,对方板砖拍不死你?
观众别吹毛求疵。过去年三十,咱只能是炒瓜子、吃花生、压岁钱、放鞭炮,习惯成自然,也就没了新鲜感。忽然有了个春晚,就让咱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以至于不能容许它有半点不尽人意之处。其实,仔细想想,咱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发展到啥样了?信息、QQ、微信、抢红包、看书、写作等等,加之电脑的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咱何必非得在春晚这一棵树上吊死呢?大不了,不看就是了!
同样,那些主创、主演人员也是人,春晚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咱也别鸡蛋里挑骨头,只要他们倾尽全力了,问心无愧了,咱也就行了,毕竟,每个人的水平不一样嘛!将心比心,多好!
但反过来说,那些主创、主演也别自命不凡,自命清高,高高在上,舍我其谁。陆游老先生说“功夫在诗外”,也就是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就得平时多下功夫:多采采风,多下下乡,多看看书,多接接地气,多说说人话。别到时候光着、露着拍部戏,鼓捣个节目,自己家人不敢看不说,连全国观众都不好意思看。果若如此,那可真是赖蛤蟆爬脚面——不咬人膈应人了!
六小龄童老师应淡定。您的“猴王”地位,您对经典的尊崇,从观众的呼声中和您的坚守中,早已不言而喻。临近春晚,如果有人邀请咱,时间充裕、身体许可咱就去;反之,咱就不去。别诚恳地说某年某年腊月二十八才接到邀请,咱也去了;也别满怀期待地说随时听候央视邀请,这就显得咱好像急于上央视似的,完全没必要嘛!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节目被毙也好,某星借机炒作也罢,神马都是浮云。上不上央视,您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美猴王”,您就放心吧!
说了半天,86版《西游记》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倒是值得我们反思:
——为什么30年过去了,86版《西游记》仍被认为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
——为什么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孙悟空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为什么作为86版《西游记》的音乐人许镜清,通过微博求助,想在有生之年举办一场个人音乐会的祈盼,历时两年有余,即使四处奔波,却仍是八方碰壁?
……
所有这些,为啥呢?
呵呵,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