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个电视演讲,演讲者的题目就叫《父子之战》,他讲述了自己从小因得不到父亲的表扬,长大后和父亲长期对立,直到父亲过世时达成谅解的故事。其实对于80后之前出生的大多数人而言,都遭遇过类似的情况,这应该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独有的教子的方式,这种教育当然也导致的我们这代人独有的人格,就是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除了时代因素,父子之间本身就是存在着微妙关系,尽管我们这一代在教子上会以激励为主,但并不能改变父子之间必然都要发生战争,只是一些是你看得见的战争,比如父子间无休止的争吵、甚至离家出走;一些是你看不见的战争,比如父子之间的相互不认可、相互的抱怨和指责,被深深的埋藏在心里。
我认为,父子间的这种关系有其心理因素,凡是有儿子的家庭都会有一种现象,就是儿子特别依恋母亲而疏远父亲,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父子一方面是儿子的英雄,一方面又是儿子的敌人,父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敌对关系,其实质是他们都在抢夺一个女人的爱,只是表现程度轻重而已,一些“恋母情结”比较重的家庭,父亲会因为儿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吃醋,儿子甚至不希望父亲回家,在佛洛依德《梦的解析》里,描述了父亲和儿子都有梦见过对方死亡经历,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梦是因为自我满足而存在。 ……
在自然界中,雄性动物的相处也经常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一些动物会赶走甚至杀死雄性幼崽,这一点在狮群中特别明显,在自己的幼崽长大之后,如果是雌狮,则会让其留在狮群中;如果是雄狮,则在刚刚成年时会被狮王赶走,成为流浪雄狮。流浪雄狮在打败了一个狮群的首领之后就会成为新狮王,它会咬死所有前一任狮王留下的幼狮。
当然人类社会已经高度文明,父子之间自然也不会像动物世界那样完全由本能趋势,大多数父子间也能很好的处理好自己的关系,但动物的天然竞争关系依然存在,这个事实告诫我们:我们对儿子的教育,有时候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而是出于控制,这和动物世界里雄性动物争夺领地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