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己,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句。
这说的正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豫让的故事,豫让是晋国卿大夫智氏的家臣,赵、魏、韩三家分晋的时候,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了报答当年智伯瑶的知遇之恩,涂厕伏桥,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豫让剑刺赵襄子的王袍为智伯瑶报了仇,自刎而死。
千百年来,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鲍叔牙对管仲坚定不移的信任,才能使管仲在齐国为相并施展抱负,这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的管鲍之交。
奔楚慢慢风雪长途路,衣服单薄,粮食缺少,左伯桃脱衣并粮成全羊角哀一人生还,这是“贤哉左伯桃,殒命成人美”的羊左之谊。
我弹奏《高山》,子期你就能看见巍峨的泰山屹立在面前;我弹奏《流水》,你就能感觉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那么你不在,我便不弹了,这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高山流水之情。
历史的潮涨潮落,更迭了几个世纪,多少物是人非随水逝去,留下的是这些鲜明生动,永不腐朽的故事,甚至还有更多更多,就像海里无尽的沙砾,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寻找,但不变的永远是心中的那份情怀。
这份情怀我想怎么能少得了商鞅呢!
商鞅变法的事情大家一定不陌生,学过历史,我们就会知道一二。
大约公元前390年,商鞅在卫国降生了,姓公孙,名鞅,可以叫他公孙鞅或者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世人多称他为商鞅。
在现代看来,商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官二代了,她的母亲是卫国国君的姬妾,所以他有一个当国君的爹,另外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商鞅和周天子还是亲戚呢。因为是庶出,所以商鞅只能是士,虽然在战国时期,士阶层结构变得复杂,地位不高,但仍然属于贵族阶层,所以商鞅的出身比一般人还是要高的。
从小,商鞅就喜欢法家学说,对李悝和吴起的变法深有研究,也深受其影响,但当时的卫国只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为了施展抱负,商鞅就去了中原最强盛的魏国,在丞相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这正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真实写照啊。虽然公叔痤很赏识商鞅,知道商鞅满腹经纶,但最后商鞅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终是郁郁不得志,天下之大,国家众多,哪里才能实现抱负呢?
公元前361年,可以说是开启商鞅人生新征程的一年,这一年秦孝公继位后广发求贤令,商鞅入秦。
之后通过秦孝公的近臣景监先后四次面见孝公,第一次面见时向孝公讲述五帝治国之道;第二次面见时向孝公讲述三王治国之道;第三次面见时告知孝公五霸治国之道;这三次面见时对孝公说的这些不符合秦国国情的大话空话,使孝公狠狠的训斥了景监,怪他引荐非人。看不出,商鞅原来也是坑景监的一把好手,也亏得景监能如此信任商鞅,一次又一次的替他安排与孝公的见面,实属难得!
直到第四次面见时,商鞅才展示了真才实学,秦孝公肯定了商鞅的强秦九论,与之畅谈三天三夜,也是这一次的见面,打下了商鞅与秦孝公磐石般友谊的坚定基石。
秦孝公给了商鞅“信君如信我,万难不足以扰我心智”的信任,商鞅给了孝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的诺言。
变法过程正如商鞅所言,何其艰难险阻,而秦孝公一直是商鞅背后那座巍峨雄伟的青山,为变法保驾护航。
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把土地授权给农民耕种,土地私有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认。
统一度量衡,商鞅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也就是现存的“商鞅方升”。
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推行郡县制……
起初,人民都不相信官府,商鞅就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徙木立信”的故事。也是从这之后,商鞅变法浩浩荡荡的开始实施了。
变法遭到甘龙、杜挚等大臣的反对,商鞅舌战群儒,说聪明的人制定法律,而愚蠢的人只知道遵守法律。秦孝公拍案叫好,用实际行动为商鞅撑腰,告诉大臣们说:“有意见你们保留吧,这事我定了,秦国就是要变法。”并封商鞅为左庶长。
变法中,商鞅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刑杀,涉及许多秦国老氏族,变法受阻,面对上百条鲜活的人命,孝公含泪让商鞅坚持变法。兄弟,你放手去干,责任我负。
自古君王多薄情,弃车保帅的招式玩的很溜。但偏偏秦孝公是一个异数,从任用商鞅变法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九死不悔的誓言。与商鞅同心同德,永为知音。
可以这么说,商鞅的变法是站在秦孝公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大家不妨想一下,如果没有秦孝公这位明君对商鞅深信不疑的支援,只秦国老氏族就可以让商鞅在秦国死几百次了。
终于,经过商鞅二十余年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曾经丢掉的河西地区也被收复,秦国终于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强国。
可是,意外比明天先来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背后的那座山倒了,再也没有人能保护商鞅变法了,秦国老氏族开始疯狂反扑复辟。曾在变法中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想要造反,秦惠文王派人捉拿商鞅,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下场很是凄惨。
至此,明君贤臣的变法之路走到了尽头,但是新法却在老百姓心里扎下了根,商鞅虽死,但是新法永存。
这对君臣一生只为一件事执着,那就是变法强国。谁又能说商鞅最后的死不是“以身护法”呢,也算报答了孝公当年的知遇之恩,为知己之愿而死。
“公如青山,鞅为松柏,终其一生,两不相负。”
真正的知己,可以是情同手足的亲密无间,也可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各自安好。漫漫人生路,能逢一知己,是多么幸运而且幸福的一件事啊!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