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熟悉那段“经文”,找到出处;(2)学会分层次挖掘法,尝试着将话题引向深入!
——李克富
许又新在《心理治疗基础》一书的第89页有这样一段话:
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目的。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人类的行为,对心理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因果观,因果观总是隐含着决定论。目的观相反,它意味着人有意志自由,对行为有选择的自由。心理治疗的前提是,一个人对可能的行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行为总是体现着某种目的,即使行为人对目的没有觉察到或者不承认,社会也不会同意行为人的观点,尤其是涉及他人利害的时候。
心理治疗的成效取决于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而这些都属于目的的范畴。因此,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昨天对人的行为的外目的和内目的加深了认识,厌学的孩子的厌学只在于外目的太强烈,外目的太强烈时内目的可能消失。
与不少的家长谈孩子逆反时,不难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控制,今天学习了老师的文章,知道了分层次如何让家长认清自己控制孩子的目的,甚是高兴,感谢老师,也感谢自己。
下面是从老师文章中摘抄的几个层次的问答:
父母控制孩子的目的:
“您如此控制孩子的行为,凡事都要替代,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孩子,妈妈爱你,你这么聪明、可爱,什么都不要做,妈妈全包了’?”
‘孩子你别乱动,不然捅出娄子来,我就不知该怎么办了,所以最好你按我说的做’。”
“经过几次咨询,一位领悟能力较差的母亲终于承认自己控制并替代孩子的目的是不希望孩子长大,因为她害怕孩子长大会离开自己。”
我很寂寞很失败,你不要离开我;你若长大走了,就没人听我的了,而我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你留下来吧,求求你!’”
孩子依赖父母的目的:
表层是,孩子好像在对母亲说:“我什么都不会,请你告诉我,我不能离开你的指导,离开了你我就活不成,你是我的导师——随时随地、事无巨细!”
深层是:“做父母这么累,什么都得操心,生不如死;我可不能这样,我不想长大,我不能长大!”
家长控制、孩子依然只注重了外目的,内目的渐渐消失,两者均觉得累,幸福指数减少。
有人调侃说,好奇心害死猫。
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学习的初始动力,满足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目的,没有了内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消失,厌学与日俱增,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爱的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