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80后的我们老抱怨没有年味,过年没啥意思。念念不忘的总是小时候的过大年,年味浓浓。
小时候过大年,肯定有好吃的,并且是太多的好吃的。这些好吃的素材,都需要碾碎加工。进了腊月十五六,村里的大碾石开始忙活起来,老老少少围着,这家要碾大颗粒的粗盐,那家要碾玉米面,我跟在妈妈后面来碾胡椒面和绿豆面,好做油炸的萝卜丝丸子,外脆内软,香喷喷的。我妈来碾石的这天肯定是个好天,暖洋洋的太阳洒在身上。大石头的碾,几百斤,推几圈就容易出汗了,把棉袄一扒。碾完自己家的,再给大娘婶子帮忙碾推棍,听着村里长短。进了腊月,只要是好天,碾石肯定会吱吱转起来,并且成为村里的汇聚闲话中心。
油炸萝卜丝丸子,现在爸妈每年都做,只是我能吃上的次数少了。石碾中心因为前几年村里修路也拆掉了。大碾石就做了路基的基石。
都要赶的二十八年集
这一带是5天一集市,逢农历三、八赶大集。所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八是过年前的最后两个集市。那时候村里没有超市,小卖铺里也不卖青菜,只会捎带卖点卤肉比如猪耳朵、鸡爪。外出的代步工具主要是洋自行车,离镇上也有6公里的路。过年宴客的菜必须要提前储备。提前买菜也有讲究,菜一般要早买,等到腊月二十八这个集市再买,菜价可能就贵了。当然,早买也要看天气,寒冬不怕,有了天然的大冰箱,肉菜都好储存。就怕暖冬,早早买回来的菜放不到正月初三四就坏了。而宴客肯定要排期到正月十二三。
腊月二十三,父母要上街溜达个两趟,遇到新鲜喜欢的菜就先买了。二十八这天的赶集,才是大日子。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倾家出动赶大集。所有在外的子女都一定会在这天之前赶回来,好赶上年集。这天早,先是我爸爸骑着洋车去集市上转一圈,趁着时间早街上人不多,先买十几斤猪肉。再加上前些天从村民自己杀猪那预定的十几斤猪肉,盘计着过年宴客和送礼分量。接着是我们仨姐弟跟爸妈一起赶集去。记忆里的二十八集年年都是阳光灿烂暖呼呼的。集市比平时长出一大截,都快摆摊到我们家门口。对我们这些读书的学生来说,赶集更像是同学相识大会,在街上会遇到好多个本村的同学,甚至也遇到外村的几个同学。因此我会熟悉姐姐的几个同学,也知道弟弟的一些同学。当桌拍着我的肩膀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的脸绝对笑成一朵花,阳光明媚。全村以及临近的几个村子都来赶集,集市上根本走不动,到处都是人圪塔,一趟集赶下来,也是满头大汗,饥肠辘辘。这天的饭量会特别好。
现在村里有了连锁大超市,爸妈已经习惯去超市买菜。二十八集上也没多少东西要买了。需要啥,去超市买,又方便又新鲜。只是二十八赶年集呀,成了过大年仪式里的大事项,只要回老家的子女还是要赶的,总要去瞅瞅集市上的那份火红。。
而现在,我们回忆中的浓浓年味都远离了。现在的过大年,更意味着回家团圆,出游休息,长知识不长肉。物质越来越丰盈的年代,大家的文化追求也呈现多元化,年味有了新的因素。没必要一直执着于童年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