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久前被摔断的30万元的镯子,现在又提供了一条新闻。那位摔断镯子的游客费女士,当场晕倒,醒来后就玩起了失踪,给无数网友留下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这位女士终于和商家达成和解,并赔偿商家17万元。
这份协定的结果是费女士承担70%的责任,商家承担30%。然而,在这一结果出现之前,网上对于商家是否该索要赔偿,可是争论不断。
有的说人费女士赔偿30万困难,商家应该不索赔,但有的人觉得顾客损坏东西赔偿天经地义;有的人又责怪商家在游客戴镯子之前没有提醒,但立马又有人反驳说:要是戴之前就说这镯子30万买不起不要戴,不是明显瞧不起游客吗?
确实,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交流是微妙的,提醒过了头可能是对顾客的伤害,不提醒又存在隐患。何况很多地方的交易环境本来就不好,让买家和卖家之间始终有很深的隔阂,始终相互猜忌。
……
2
不同于这起耗时很长的赔偿事件,一件涉及金额更大的赔偿事件却在当天就顺利解决了。
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在洛杉矶第14工厂参观展览时,因自拍意外一根陈列展品的柱子,并发生骨牌效应,最后导致了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5万)的艺术品被损坏。
但是展方在记录下事情发生的详细情况后,决定不采取任何措施。他们说:“很显然这是个意外,而且她还是个女生。另外,我们是非盈利性质,也不可能会起诉她。”
这两件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镯子是用来卖的,本身就是为了盈利,但艺术品的展览却是非营利性质的。故而展方对于135万的不索赔,也显得让人不觉得过于震惊,而商家的索赔,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看起来更为合理的索赔,为什么比令人惊讶不索赔,协商结果花费的时间更多呢?
除了责任意识,和当事人的个人经济水平之外,一个很重要因素,大概是环境。
3
不是要笼统地说国内国外的差异,借此来贬低中国。只是想指出一些早已成为国人常识的事情。
景区以及靠近景区的地方,总是什么都贵,景区的商贩,常常是在宰客。比如外面两元一瓶的矿泉水,在景区就成了五元。旅游业为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却也在很多收入平平的人眼里,留下了一丝惧怕和厌恶,尤其是那些过度商业化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游客和商贩的纠纷,似乎就不足为奇了。而展馆这样的地方,无论展方还是参观者,都不是为了金钱,这样的人之间解决赔偿问题,也就相对更简单一些。
4
无论是有没有钱,无论商家是否善意,对于费女士来说,赔偿都是必须的,不能因为她不够有钱就不赔。而对于商家来说,即使拿到了赔偿,在这一事件中也还是有所损失。
一个能得到大家共识的事情应该是:极力避免这样的事发生。
如果不买,就不要随意试戴;如果不希望东西损坏,就要小心放置并提醒顾客轻拿轻放。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范围之内做事情,使交易的环境更好。而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为事件双发增加信任,使事件处理得更容易。
无论是什么事件,脆弱而危险的交易关系,都是不利于事情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