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粽子怎么能算过了粽子节呢!一大早就接到了母上大人的信息,问我有没有去买粽子吃,在我们家,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是理所应当且不容错过的事情。或许可以称之为过节的仪式感吧。
学校附近有一个买糖水的婆婆,她家糖水很火,我很喜欢婆婆的豆腐花加红豆,经常去光顾。每年端午她都会做一盆粽子买,只买一种:咸肉粽。拳头大小,糯米混着红豆,里头包着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一剥开箬叶,一股特有的清香伴随着糯米香豆香扑鼻而来,馋虫立马就被勾上来。香糯可口,咸淡适宜。三块钱一个,实惠又好吃,最重要的是,有家的味道。
也有热情吆喝的店家,粽子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绿豆粽,红豆粽,咸肉蛋黄粽,鸡肉板栗粽,甜粽,也不是不喜欢,但却只对咸肉粽有执念,或许是因为妈妈十几年来只做咸肉粽的缘故。
有好几年了,端午都没法在家过,我们不回去,我妈也没兴致包粽子,今天妈妈说等弟弟妹妹高考完就包一顿粽子。然后很温柔的对我说“想吃就回来吧。”
去年我家母上大人在端午节怼了一张图给我,是她一竹篮的粽子,她们都回家了,就我一人在遥远的他方上学。当时我真的脸都黑了,这意思是让我“望梅止渴?!”我弟我妹还轮番打电话给我,说回家包粽子了!气的我哦!
对于一切与糯米有关的吃食,我真的完全没有抵抗力。如果家里人齐聚,我妈也会动手包粽子,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我家包粽子都是以几十计的,四大家子人,光孩子就十几个,我从来都是寸步不离帮忙的。看到糯米和箬叶就仿佛看到了粽子在眼前。
讲真,颇为想念我家母上大人包的粽子啊!有关粽子的记忆真的很久远了,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我四年级的时候。那年端午很忙,且就我们五人在家,我妈已经跟我们说好不包粽子了。而我其实已经期盼很久了,虽然不情愿,但也(装作)懂事的答应了。但是那天妈妈还是临时决定,要包粽子。
我当然第一反应大力支持啊!泡好糯米,吩咐我弟去买鲜肉,然后立马就收拾和我妈去后山摘箬叶,结果摘到一半就下起了雨,顶着雨摘够数量,我俩才冲下山,走进家门那一刻,我俩喘息着望向对方,全身湿透,鞋子沾满了泥,略显狼狈。但是我们不约而同大笑出生。像是背着大人去玩雨的快感。
我妈不喜欢包三角粽,也不是不会,但是她每次包的都很小而且艰难,有一次,叹息着跟我说“怎么人家包的都那么大呢?”自此,我妈就只包四角粽了,四片箬叶,手法简单,缠好的粽子个大结实。虽然我觉得美观差了点儿,但不影响口味啊。就没揭穿我妈“三角粽包起来麻烦又费时,懒得包。”的借口。毕竟我妈一直以来的形象就是心灵手巧哇。
那次端午,老师还布置了作业,就写端午节相关事宜。全程跟进的我,毫无压力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论如何包粽子。然后被语文老师拿到班里表扬诵读,算是意外收获。
以前觉得,地理距离再远,以如今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何愁回家难?但其实,这短短几百公里还是阻隔了我和我的家。或许,最想念的不是粽子,而是一家人围在厨房,守着灶头,等粽子慢慢飘香蒸熟的过程。
各位端午节安康,粽子节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