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放着《梁祝的继承者们》的原声带,整理思绪,准备写写昨晚的看剧体会。
有点后悔没有早点儿去剧院,六点半坐上公交车匆匆入场,剧院大厅摆着一下《梁祝》的衍生品,没能好好观赏一番。入场后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类似观剧指南的小册子,真的很贴心啦~里面有导演以及导演助理的话,还有演员简介,值得回去慢慢看。
耳机里循环N次的十八首音乐比不上现场一次淋漓尽致的享受。一出场四个穿着绿色围裙的vocal拿着麦克风,发出纯天然的人声打击乐,轻柔舒适的和声,令人惊叹。台上看似简单的白色正方体,加上围裙作为道具,在他们的编排和演绎下可以有各种变化,不显单调,反而舒服。演员们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嗓音多样丰富,专业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朱育宏这个柔韧性极好且长着胡子的大壮哥哥粉了。
从第五场唱《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开始,眼泪就不停的往下流,用“泪如线珠”这个词十分贴切了,默默看着,生怕打扰周围的人。然而我发现大部分的人和我一样都成了一个泪人,好在剧场里是黑的。这真的很奇妙,剧里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没有虐人致死的情节,但大家都静静地耐心地看着,仿佛用尽一切情感细胞去体验,或许每个人都在里面看见了自己,每个人都发现了问题,并试图寻找答案吧。我猛然发现,一个好的作品,就是开放式的情节,引人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我们每个人都是梁山伯,我们每个人也是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生生世世不分开。因此我们始终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连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也是一个人啊。在世间与我们相遇的都不过是自己罢了,我们爱上的是自己的折影。场上有些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对话总会有第三个人出现,一会儿是梁山伯,一会儿是祝英台。我想那个第三者就是跨越性别,跨越性格,跨越时间的“一个人”吧。这是一个富有哲学意义的音乐剧,剧中有经典的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总奢望别人能懂你,可你懂你自己吗?为此,而生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为什么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我们总岂求别人能够了解自己,总反问别人为什么,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自问一下“为什么”呢?当你可以回答自己的这个“为什么”时,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三大经典哲学问题,应该就是要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吧,所以在剧里的艺术学院,大家的自画像是白纸,可能也是向我们讲述在成长过程中是迷茫的,自我认识是模糊的。观众席里和我一样仍在寻找自己的同仁们多少会有所感慨吧。
先前听《我是一颗艺术屎》,觉得这很荒诞也很搞笑。如今看完音乐剧以后,我再也笑不出来了。艺术史变成了艺术屎,屎是一种消费过后的产物,歌词里说:人不吃饭吃狗屎啦,这恰恰在讽刺当今的“方程套式”法产出作品,一个复制另一个,无创造无思想注入的作品层出不穷,这就是一种病态。我们都想一个套式可以轻松解开谜题,简单方便的套式最受青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套式,那么生活还有意思吗?就好像我们在乎的真的只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我对后半场马文才的突然出现不太理解,或许是梁祝步入社会以后遇到各形各色如马文才的人?望日后可以解除疑惑。但可以肯定的是,马文才的出现也是一种讽刺,淼淼告诉我hype是大肆宣扬的意思,马文才那段多次出现hype,无疑在讽刺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疯狂的、非理性的流行元素被无限放大,人人浮躁,人人惊呼。
最后一场“化蝶”,梁祝对唱《你在美术馆哭过吗》,声音细腻,直击人心,看得我痛心不已,这是他们的结局,但仿佛也是我们的结局。三个小时真的太短了,里面包含的细节内容实在太多,看完之后心情低落,思绪一团乱麻,还想看个三五遍。这可以是一个爱情故事、同性之间的故事、自我成长的故事、也可以是走入社会,面对现实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属于每个人心里的故事。我相信林奕华导演说的,好的作品不会被时代淘汰,这部剧十年以后还是这群演员,仍然是《梁祝》,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感谢在2019年4月12日的夜晚遇见《梁祝》。